海鳗养殖需关注水质调节,确保水质适宜
养殖环境要求
海鳗养殖需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盐度、pH值,确保适宜海鳗生长的环境。水质监控与调节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海鳗苗种的选择与培育根据海鳗生长阶段合理投喂,确保营养均衡,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选择健康海鳗苗种,培育适宜的环境条件,合理投喂与营养管理。
饲料与喂养管理根据海鳗的生长阶段选择营养均衡的饲料,如含高蛋白的颗粒饲料,以促进健康生长。
养殖实践案例:位于广东的某海鳗养殖基地,通过实施科学的水质管理措施,如定期更换水源、使用高效过滤器等,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海鳗的成活率提升了20%,养殖产量提高了15%。
水质是鳗业的命脉,搞好水质管理,是高温季节养殖工作的重中之重。
水温控制 | pH值调节 | 溶氧量管理 |
---|---|---|
保持水温11~33℃,以25~28℃为最佳 | 维持pH值在7.2~9之间 | 确保溶氧量在5~10毫克/升 |
人工降温法可以将水温降下来,不依赖空调,不用电扇,用人工的土办法也可以达到降低水温的目的。做法是在精养池的上方加盖一层黑色的遮阳布,遮阳布既可以通风透气,又可以阻挡阳光直射。
露天池静水式养殖主要依靠生物增氧,温流水养殖依靠加大流量,提高换水频率,循环过滤式养殖依靠提高换水频率和长年开动水车式增氧机调节。鳗池的合理设计,包括池塘的大小和深度,提供适宜的养殖空间和栖息环境,以促进海鳗的正常生长。
优质的水质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海鳗的生长和健康。有时水体中藻类很少,使得水体变得清瘦,这都会影响海鳗的摄食和生长,这时,可采用"引种"、施肥办法,同时用保水王2-3×10-6,先在阳光下活化1-2小时,然后全池泼洒,可促进藻类的迅速繁殖。
海鳗养殖的水质管理要求海鳗在溶氧量为5~10毫克/升,pH值7.2~9,透明度20厘米左右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
海鳗池塘设置与消毒要求与养殖鳗苗的池塘基本相同,只是池塘的面积需在1~2.5亩之间。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
放养前,绝大部分的泥塘都使用生石灰150-250公斤/亩作清塘消毒,池水30-40厘米深时消毒,可将池水pH值得高到11以上,既可清除野杂鱼类、水中昆虫,又可改良池底土质的酸。加注水至适当水深,一般15-20天后pH值可回落至8-9之间,经过试水,石灰毒性消失后即可放养海鳗,若pH值过高便放养,会造成海鳗脱粘死亡。
养殖过程中要求水质控制到"嫩绿"、"清爽"。养殖水体中要有适量的蓝绿藻繁殖,藻类可起到遮荫、增氧和稳定水质的作用。
在没有水换的情况下,可借用药物杀死部分藻类。通常采用硫酸铜0.3×10-6在下风处藻类集中的地方多点泼洒或用"蓝博士"1×10-6,新的办法可用优马林0.5-0.6×10-6加病毒净0.3-0.4×10-6,其效果优良,使用更安全。
2.海鳗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池塘可放养50克的海鳗7000尾左右,另外可适当搭养少量滤食性或底栖杂食性鱼类如鲢、鳙、鲤、鲫等。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保持水质清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增加养殖的多样性。
另外要经常巡塘,发现池边有"水蛛"浮游动物出现时,及时使用克虫b1型,每瓶2-3亩或蛛虫煞星每瓶3-4亩,沿池边2米左右范围泼洒,并停开增氧机1-2小时,时间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傍晚使用,这是因浮游动物繁殖迅猛时,它们2-3天可吃光水体中藻类,使水体发生"水变"。
苗种选择与培育:营养均衡促生长
饲料与喂养管理:科学搭配保障营养
养殖模式创新:提高养殖效益
因为养殖技术的进步,养殖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露天池静水式养殖、温流水养殖和循环过滤式养殖等模式,都能有效提高养殖效益。例如,在广西某海鳗养殖基地,采用循环过滤式养殖,成功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水质管理:人工降温与藻类控制
高温季节,水质管理尤为重要。人工降温法、遮阳布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水温。同时,合理控制藻类繁殖,确保水质清澈。在海南某海鳗养殖场,养殖户通过采用人工降温法和藻类控制措施,成功应对了高温天气对水质的影响。
水质调节:微生物制剂助力养殖
海鳗养殖水质管理要点包括:苗种选择、饲料喂养、养殖模式、池塘设计与消毒、水质调节等。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海鳗的成活率和产量,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