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又称鲩鱼
特性 | 描述 |
---|---|
学名 | 草鱼 |
科属 |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 |
分布 | 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 |
食性 | 草食性,以水草为主食 |
养殖 | 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
草鱼,又称白鲩、草根鱼、厚鱼,是一种广泛养殖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草鱼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其体较长,腹部无棱。
草鱼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草鱼因其食性简单,饵料来源广泛,且生长迅速,产量高,常被作为池塘养殖和湖泊、水库、河道的主要放养对象。自1958年人工催产、受精孵化技术成功后,鱼苗、鱼种来源容易,已成为我国主要精养对象。
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为最迅速。当4龄鱼达性成熟后,增长就显著减慢。
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草鱼还因其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而被渔民用于在外荡放养一、二年,以开荒除草。草鱼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
草鱼繁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
草鱼是淡水鱼产量最多的一种,主要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是典型的食草性鱼类。鲤鱼、鲢鱼、鲫鱼等都是淡水养殖的常见鱼类。
草鱼养殖技术的核心在于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疾病防控和环境优化。水质是影响草鱼生长的关键因素。养殖水域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在适宜范围内。
草鱼是鲤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长大1m余。体青黄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梳状。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3-4龄成熟,在江河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生长快,最大个体达30kg左右。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肉味美,鱼胆有毒。
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
我国唐代末期在广东有将荒田筑埂,灌以雨水,放养草鱼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记载。草鱼常与鲢、鳙混养在一起,投入青草饲养草鱼,而遗留在水中的饲料和草鱼排出的废物,经过发酵分解,可为细菌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进而培养出浮游生物,细菌和浮游生物又可作为鲢、鳙的饲料。
草鱼养殖对环境要求不高,适合在多种水域进行。同时,草鱼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草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草鱼肉含蛋白质15.5~26.6克,脂肪1.4~8.9克,热量83~187千卡,以及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草鱼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在江苏省某养殖场,采用草鱼与鲢鱼、鳙鱼混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养殖场每年可产草鱼20万公斤,产值达1000万元。通过优化水质、合理投喂、科学管理,养殖场草鱼成活率高达95%以上。
养殖场负责人表示,草鱼养殖关键在于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保持水质清新,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保证草鱼健康成长。
因为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草鱼养殖市场前景广阔。未来,草鱼养殖应注重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草鱼养殖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让草鱼养殖真正成为淡水鱼业的璀璨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