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蜜蜂螺原体病是一种由螺原体引起的蜜蜂传染病

蜜蜂螺原体病,一种由蜜蜂螺原体引起的蜜蜂传染病,对蜜蜂养殖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将从病原、症状、防治方法等方面为您全面解析蜜蜂螺原体病。

蜜蜂螺原体病是一种由螺原体引起的蜜蜂传染病
一、病原解析

病原菌为螺旋状丝状体,无细胞壁,菌体直径约0.17微米,长度随生长期有很大变化。初期为单条螺旋丝状,作螺旋式运动,后期则较长,出现分枝并聚团,菌体上有泡状结构,螺旋性减弱。菌体培养需用特殊培养基,菌落成煎鸡蛋形,直径约75~210微米。

二、流行特点
地区 发病高峰期 流行特点
浙江一带 春季4~5月份 病情较轻
华北一带 6~7月份 病情严重
三、发生症状

病蜂腹胀,垂翅不飞翔。后肠膨大,积累大量黄色粪便。病蜂常在蜂箱周围地面爬行至死。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生不久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危害更大。

四、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越冬时选用优质饲料,早春注意蜂群内通风降湿,结合饲喂抗菌素进行防治。

药物防治: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再根据病原种类应用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

饲养管理: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

蜜蜂螺原体病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时,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因此,在防治时,应采取综合措施。

某蜂场在2019年春季发现蜜蜂螺原体病疫情,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更换陈旧巢脾和老弱蜂王,加强饲料管理,以及定期消毒蜂具等,成功控制了病情,蜂群群势得到恢复。

蜜蜂螺原体病是一种由螺原体引起的蜜蜂传染病

蜜蜂螺原体病在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病情较轻。浙江地区春季4至5月份为发病高峰,华北地区6至7月份为发病高峰。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传染源。

防治蜜蜂螺原体病,应以综合防治为主。越冬时,选用优质饲料;早春注意蜂群内通风降湿,并结合饲喂抗菌素进行防治。春季奖励饲喂时,可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根据病原种类应用相应药物对症治疗。饲养管理方面,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保温并保持通气良好,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

通过饲喂和微量注射法接种蜜蜂螺原体,均可使健康蜂感病,证明该病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蜜蜂死亡的。显微镜诊断,取病蜂10只加蒸馏水制成悬液,滴加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蜜蜂螺原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