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桃产业规模庞大,但品种老化、品质参差不齐
我省成都地区,作为我国西南最大的产桃区,栽培面积达两万多亩,拥有近100万株桃树,年产量超过1000万公斤。只是,过去在生产上存在品种单一、上市集中、品质低劣等问题。自70年代引入100多个桃品种以来,经过筛选,目前已在生产上使用约30多个品种,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的配套,供应期由过去的1个月延长至100多天。
当前,我国桃产业面临着品种老化、品质参差不齐的挑战,亟待转型升级。
我国桃产业现状地区 | 栽培面积 | 桃树数量 | 年产量 |
---|---|---|---|
成都 | 2万多亩 | 近100万株 | 1000多万公斤 |
河南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山东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我国桃产业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优质桃生产优势和技术优势仍需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桃主产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较多,有利于品质发育。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实施桃良种引进选育计划,选育出一批品质优良的新品系,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
优化品种结构,发展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延长供应期。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桃果品质和产量。
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桃园管理水平。
拓展市场渠道,促进桃产业多元化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桃品种选育,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高桃果品质和产量。
建立健全桃产业技术体系,提高桃园管理水平。
加强桃产业链建设,拓展市场渠道。
通过以上措施,有望实现我国桃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桃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案例分析据调查,近年来山东省桃产业产量逐年上升,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以‘鲁丽’为例,2019年产量达到5000吨,销售额超过1亿元,成为山东省桃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这一多元方程式,我们需要认真解析。
山东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群众思想活跃、开放,掌握信息快,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果农观念更新较快,技术素质相对较高,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较强,为山东开展新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桃农们可以通过手机将自产的仙桃直接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同时,要关注哪些桃品种的经济效益高,如何种出高质量的果品,以及如何经营才能获得高效益等问题。
我国桃栽培面积较大,除气候严寒的黑龙江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桃的栽培。据1978年统计,桃树栽培面积57万多亩,产量为4千多亿公斤。河南省栽培面积最大,山东省产量最多。从单位面积产量看,北京市最高,全市桃栽培面积24000多亩,平均亩产700多公斤。
按照我国桃产业规模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桃产量1261万吨,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早中熟桃在部分地区出现下降态势,桃产量趋近饱和,正在转向供过于求的方向。因此,应开展产业预警研究,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种植户提质增效。
在桃主产区建设鲜桃加工企业,促进桃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要加强桃园自然生草、人工生草的栽培技术新模式,改变人工除草、除草剂除草的落后观念;引导种植户提质增效,生产高品质、标准化果品;依托产业技术体系提出各主产区主推品种,避免人为炒作,盲目发展;继续组织桃评优活动,加快新优品种推广速度,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加大育种力度,推出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耐储运品种。
成都桃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强市场调研和品牌建设,相信成都的桃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