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颖枯病是一种危害水稻产量的真菌性病害
水稻颖枯病是水稻常发病害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危害水稻颖的 一种病害。它又称水稻谷粒病、稻谷枯病,仅侵染谷粒颖壳,发病早的可使稻株不能结实;发生迟的则影响谷粒灌浆充实,千粒重明显降低。此病广布于世界各稻区。在我国以南方稻区为多见,一般发生为害不算严重,但个别年份和个别地区,可造成严重损失,如在浙江萧山一带,解放前曾因本病为害减产25%。
受害谷粒初在颖壳端部或侧面现褐色椭圆形小斑,后病斑逐渐扩大至谷粒的半部或全部,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色泽变浅,终呈灰白色,斑面散生针头大小黑粒,此即为本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被害谷粒因染病的早迟而成空壳或瘪谷或半充实等三种受害情况。
危害水稻颖枯病又称谷枯病。1水稻纹枯病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早在1932年浙江省萧山一带有过损失25%的报道;1997-1998年,广东省广州市发生大范围的水稻纹枯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水稻出现颖枯病后,结实率下降,发病早,减产幅度10-20%,感病严重的谷粒不结实,感病轻的谷粒充实度不好,加工时容易籽粒破碎。一般是抽穗之后,遇到风雨,稻穗之间摩擦,病菌侵入水稻颖壳,导致水稻颖壳变色。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要进行消毒。用2%的福尔马林浸种2-3小时,用1%的硫酸铜浸种1-2小时。
选用无病种子,不用带病稻谷作种子;可用56°C温肠浸种5分钟进行稻种消毒。带病秕谷用于高温沤制堆肥。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改造冷水田。
在始穗到齐穗期各喷1次,重病区在乳熟到蜡熟期再喷1次。恶唑菌酮、嘧菌酯、羟菌唑,均可用于防治水稻颖枯病。羟菌唑既可茎叶处理又可做种子处理,茎叶处理有效成分为每667平方米2-4克,持效期5-6周;种子处理有效成分为每100千克种子用2.5-7.5克。
防治方法 | 作用 |
---|---|
种子处理 | 消毒种子,预防病害 |
农业防治 | 选用无病种子,合理施肥,改造冷水田 |
药剂防治 | 使用药剂防治,有效控制病害 |
水稻颖枯病是一种危害水稻产量的真菌性病害。已经解释清楚,现在来看颖枯病防治:保障水稻丰收关键。
水稻颖枯病:丰收路上的隐形杀手
在丰收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水稻颖枯病,可能瞬间将农民的喜悦化为乌有。这种病害,如同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每一粒稻谷。那么,如何有效防治水稻颖枯病,确保丰收在望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这一难题。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颖枯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江西某农户,在去年水稻种植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颖枯病。为了挽回损失,他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选用无病种子,合理施肥;最后,在关键时期喷洒药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水稻终于成功度过了颖枯病的威胁,产量和品质均得到了保障。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稻颖枯病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生物防治、基因工程等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让更多农民了解和掌握防治方法,也是保障水稻丰收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