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稻瘟病防治面积超7000万亩次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消息,近期,黑龙江省快速蔓延的水稻稻瘟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省防治面积已超7000万亩次,基础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0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只是,受水稻易感病品种面积大、植株过密、持续降雨等栽培和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发病县份已达61个,总面积256万亩,其中20个县出现急性病斑,发病势头猛,后期穗颈瘟暴发风险也随之大增。
系统化防治关键作用面对严峻的稻瘟病发生形势,黑龙江省及时准确监测预报,采取农户地面机械自防、联防和飞机航化统防并举的方式,全力防控稻瘟病。特别是在35个县市区飞机航化作业预防穗颈瘟,累计作业5726架次。全省农村防治稻瘟病面积达到3000万亩次,农垦地区4000多万亩次。
防治成效突出最近的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农村穗颈瘟发病面积仅5万亩,平均病穗率在1%以下,防控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陈继光表示,今年黑龙江省稻瘟病的特点是来势非常猛,但发病面积小,其中系统化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措施 | 内容 |
---|---|
选用抗病品种 | 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状况,选择杂交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交替更换品种,延缓品种抗病性衰减周期。 |
科学处置患病稻草 | 患病稻草是传播稻瘟病、感染水稻的重要途径,要科学处置,减少初侵染来源。 |
加强病情动态监测 | 及时实施药剂防治,注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水稻健身栽培管理。 |
实行综防统治 | 加强广大农民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效果。 |
黑龙江省将继续加大稻瘟病防治力度,通过科技手段和综合防治措施,确保粮食安全,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黑龙江省,这片富饶的黑土地,承载着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任务。只是,稻瘟病的威胁如影随形,严重威胁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据统计,仅2014年,黑龙江省稻瘟病防治面积就超过七千万亩次,这场与病害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
黑龙江省稻瘟病的防控成功,离不开系统化防治策略的施行。从抗病品种的推广,到水稻田间的栽培管理,再到化学药剂防治的合理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其中,系统化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了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前进农场,作为黑龙江省的一个典型代表,多年来坚持“以稻兴企,以稻致富”的发展战略。面对稻瘟病的威胁,农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制定防病预案、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处置患病稻草等,为稻瘟病的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稻瘟病的防控工作将更加高效、精准。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水稻品种,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病害发生趋势,都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