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负泥虫是水稻田常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成虫多在清晨羽化,经15小时后即可危害。成虫交尾与产卵多在晴朗的天气下进行,成虫一生可交尾多次,一般交尾后经1天即可开始产卵。卵聚产,多排成2行,2—13粒不等,卵多产在叶正面,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400—500粒。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负泥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水稻负泥虫的生活习性阶段 | 特点 |
---|---|
成虫 | 喜阴凉潮湿环境,早晨及阴天活动最盛。越冬成虫出蛰后交尾,可产卵多次。 |
幼虫 | 取食叶片,沿叶脉取食叶肉,使叶片造成许多白色纵痕条纹。受害重的稻苗枯焦、破裂,甚至全株枯死。 |
蛹 | 老熟幼虫在叶片或叶鞘内作茧化蛹,7月下旬羽化成虫。 |
负泥虫主要危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被害秧苗即使能复活,后期生长和产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被害叶上形成许多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整株死亡。
负泥虫在农田中主要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对农资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
防治方法
清除害虫越冬场所的杂草,减少虫源。
适时插秧,避免稻田过早受害。
药剂防治:使用90%晶体敌百虫、40%氧化乐果、70%吡虫啉等药剂进行喷雾。
清晨有露水时用扫帚扫,减少成虫数量。
药剂名称 | 使用方法 |
---|---|
90%晶体敌百虫 | 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
40%氧化乐果 | 600倍液 |
70%吡虫啉 | 6000—7500倍液 |
2.5%敌杀死 | 300—450毫升,加水喷雾 |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防治水稻负泥虫,保障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负泥虫,农民们采用了多种策略。在插秧时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插秧,避免稻田过早受害。清除稻田附近的杂草,减少害虫的越冬场所,降低虫源。此外,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也是常见的手段。
在药剂防治方面,常用的药剂包括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70%吡虫啉等。具体使用时,需要按照说明书的指导,将药剂稀释到一定的倍数,然后进行喷雾。例如,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需1500—2250克,加水喷雾;70%吡虫啉稀释6000—7500倍液。
以黑龙江省某地区为例,当地农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针对负泥虫的防治采取了以下措施:清除杂草、适时插秧、药剂防治。通过这些措施,负泥虫的密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稻产量得到了保障。
未来展望面对负泥虫的防治,农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开发新型生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水稻负泥虫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农民们不断经验,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稻产量,保障农民的利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