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产量的世界性害虫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14节,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雄虫体长2mm左右。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温度对小麦吸浆虫的生存至关重要。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7℃时破茧活动,12℃~15℃化蛹,20℃~23℃羽化成虫,温度上升30℃以上时,幼虫即恢复休眠。
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产区一种毁灭性害虫,有红吸浆虫、黄吸浆虫两种,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一般受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造成绝收。
药剂防治是常见的防治方法,如2%甲基异柳磷粉剂,4.5%甲敌粉,4%敌马粉,1.5%甲基1605粉,亩用2~3千克,或80%敌敌畏乳油50~100毫升加水1~2千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农业防治 | 选用抗虫品种,轮作倒茬,土壤处理 |
化学防治 | 药剂防治,时间: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小麦拔节期;小麦孕穗期 |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
湿度也是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重要因素。在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化蛹期间,雨水多羽化率就高。湿度高时,不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容易侵入咬害。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天气干旱、土壤湿度小则对其发生不利。
为害区域几乎遍及小麦产区,属世界性害虫。近几年来,小麦吸浆虫又开始死灰复燃,在关中局部地区危害露头,2010年关中局部出现重发地块,2011年发生范围有所扩大。
因此,对于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以减少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以小麦吸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产量的世界性害虫。为起点,随后迈向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革新势在必行的新阶段。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生长危害:小麦吸浆虫在吸食小麦汁液时,会破坏小麦的细胞结构和营养物质,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卷曲,生长缓慢,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国内的小麦吸浆虫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的渡河两岸,而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毁灭性害虫,一般可造成10% -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吸浆虫是世界性、毁灭性害虫,我国主要在黄、淮海流域冬小麦区发生,我省也是常发区之一。针对吸浆虫发生形势,陕西省植保总站组织各级植保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吸浆虫调查监测及多项试验示范,分析了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特点、重发原因。
对于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田,最好与棉花、油菜等其他作物进行轮作,以避开虫源。药剂防治可采取“一撒加一喷”的方法:在小麦拔节到孕穗前,亩用50%辛硫磷0.5~1公斤拌细沙15~20公斤均匀撒施,以杀死刚羽化成虫、幼虫和蛹;在小麦抽穗后到扬花前的期间,再用4.5%氯氰菊脂等菊脂农药加40.7%乐斯本800倍混合液、或“邯科140”1500倍液,可有效杀灭吸浆虫的成虫和卵,而且可同时兼治麦蚜、红蜘蛛,一喷多治,防治效果显著。
两种吸浆虫均一年发生一代,遇不良环境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所以也有多年一代的。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越夏。黄淮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土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出现后,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随之大量产卵。黄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初抽穗麦株的内外颖里面及其侧片上,一处产5~6粒,卵期7~9天。红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已抽穗尚未扬花的麦穗颖间和小穗间,一处3~5粒,卵期3~5天。幼虫孵化后,随即转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取汁液为害。老熟幼虫为害后,爬至颖壳及麦芒上,随雨珠、露水或自动弹落在土表,钻入土中10~20厘米处作圆茧越夏、越冬。
在农业防治方面,可实行麦田连年深翻,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以压低虫口数量。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田及其周围,可实行棉麦间作或改种油菜、大蒜等作物,待翌年后再种小麦,就会减轻为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