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育雏技术:针对雏鸭生长发育特点
由于此期间雏鸭因绒毛保温效果差,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我们在管理上要 强调保持适当高的环境温度,尤其在第一周更是如此。这一点,要比蛋用鸭或兼用型鸭要求高。
在肉用鸭育雏前需要对鸭舍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地面、墙面、饮水器和料盘等,确保育雏环境安全。
4. 注意保温温度是培育雏鸭的主要技术措施,只有温度适宜,雏鸭的体热消耗少,生长发育快,成活率才高。具体温度如下:
日龄 | 温度 |
---|---|
1-3日龄 | 32-34℃ |
4-6日龄 | 28-30℃ |
7-10日龄 | 24-26℃ |
11-13日龄 | 20-22℃ |
温度逐渐降低,每天温度变化不超过2℃。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升温或降温要以雏鸭的行为表现为准,尽量满足雏鸭对温度的需求。
雏鸭新陈代谢旺盛,鸭排出的二氧化碳及粪便和残料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就会危害雏鸭健康,严重时会造成雏鸭氨中毒而大批死亡。因此,要随时保持育雏室的空气流通,合理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排除室内多余水分,保持鸭舍干燥清洁,改善鸭群生活环境。
雏鸭育雏方式1. 地面育雏:在育雏舍的地面上铺上5厘米厚的松软垫料,将雏鸭直接饲养在垫料上。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少,但房舍的利用率低,且雏鸭直接与粪便接触,羽毛较脏,易感染疾病。
3. 立体笼育雏:将雏鸭饲养在特制的多层金属笼或毛竹笼内,这种育雏方式比平面育雏更能有效地利用房舍和热量,既有网上育雏的优点,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缺点也是投资较大。
1. 尽快促进胎粪的排出:雏鸭出壳后,其胎粪排出的越早,对其生长发育越有利。因此,要想方设法尽快促进胎粪的排出。
2. 饲喂方法及次数:根据雏鸭的生长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饲料和饲喂次数。第一周用白米饭;第二周用糙米饭;第三周开始用熟谷饲喂;第四周改喂生谷,并逐渐进行放养。
3. 生物安全等管理措施:建立疫病净化大联盟,巩固疫病净化成果,提高净化技术指导的针对性,确保净化措施应用的持续性。
4. 光照适宜:适宜的光照有利于雏鸭生长发育,提高饲料转化率。1周龄内雏鸭的光照强度为200-300勒克斯。
6. 及时清理病、弱、死雏:定期检查雏鸭,及时清理病、弱、死雏,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回顾完鸭育雏技术:针对雏鸭生长发育特点,采取科学管理措施,确保其健康成长。的内容,下一步是鸭育雏: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在鸭育雏的实践中,如何科学管理是养殖户们关注的焦点。以下,我们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探讨育雏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管理技巧。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温度是育雏的关键因素。在山东畜牧兽医的案例中,提到了不同日龄雏鸭所需的适宜温度。例如,1-3日龄的雏鸭适宜温度为32-34℃,而到了11-13日龄,适宜温度则降至20-22℃。温度的逐渐降低需要每天变化不超过2℃,以确保雏鸭的健康成长。
三、保证通风换气浙江畜牧兽医的案例中,提到了雏鸭分群饲养的重要性,以及光照对雏鸭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此外,合理的饲料搭配和饲养方法,也是提高雏鸭成活率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