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养殖病毒病是鲈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
在鲈鱼养殖的旅途中,病毒病如同潜伏的幽灵,时常出没,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困扰。尤其在春季和夏季,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尤为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养殖效益的严重滑坡。
症状 | 病原 |
---|---|
眼球出现白点,逐渐扩大覆盖整个眼球 | 疱疹病毒 |
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大,眼外突 | 疱疹病毒 |
鳃丝惨白,肾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 | 疱疹病毒 |
垂直游动,死前头朝上漂浮水面 | 疱疹病毒 |
这种病毒的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控制。因此,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预防与治疗预防病毒病的关键在于合理投料,控制养殖密度,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让鱼体的自身免疫有一个恢复的过程。
注意调节水质,保持水中溶解氧不低于4毫克/升。
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水,进行消毒。
控制鱼苗饲养密度,最好不超过10000尾/亩。
水温超过29℃时,最好不运输鱼苗,也不要进行拉网作业。
在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氟苯尼考100克拌料40斤投喂,严重者再加100克强力霉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州鲈如果喂冰鲜拌料效果就不好,因此发病时养殖户一般会拿饲料用来拌药。
案例分析近几年,我国养殖加州鲈鱼苗每年都会有弹状病毒病暴发,死亡率可达30%~50%。例如,2009年,广东省佛山地区养殖的加州鲈,就因为病毒病导致严重损失。
为了减少损失,养殖户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强水质管理、提高鱼苗质量、合理投喂等。通过这些努力,部分养殖户的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鲈鱼病害初现:春季与夏季的高发期在鲈鱼的养殖周期中,春季与夏季是病害频发的两个关键时段。这一时期,水温适宜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导致鲈鱼病毒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疾病初期,鲈鱼的眼睛会出现白点,因为时间的推移,这些白点逐渐扩散,最终可能覆盖整个眼球,严重影响鲈鱼的视力和生存能力。
病害症状解析:从表面到内脏的病变鲈鱼病毒病的症状从外部到内部均有明显表现。病鱼鳍基部和皮肤呈现充血状态,腹部膨胀,眼睛凸出,鳃丝变得苍白,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病鱼活动异常,表现为垂直游动,临死前头部朝上漂浮在水面上。这些症状在水温较高时尤为明显,对鱼苗或鱼种的危害极大。
水质管理是预防鲈鱼病毒病的重要环节。保持水中溶解氧不低于4毫克/升,可以有效减少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产生,降低鲈鱼缺氧中毒的风险。此外,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是确保鲈鱼健康养殖的关键。
病害防治:生石灰与消毒措施在病害防治方面,除了药物的使用,生石灰的泼洒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水,可以调节水质,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同时,所有鱼池工具在使用前都要用5%的福尔马林进行消毒,以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
病害控制:密度管理与水温控制为了有效控制鲈鱼病毒病,养殖户应控制鱼苗饲养密度,最好不超过10000尾/亩。同时,在水温超过29℃时,应避免运输鱼苗和进行拉网作业,以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发病率。
虹彩病毒病是加州鲈常见的疾病之一,几乎所有规格的加州鲈都可能感染。流行高峰期通常在5-10月份,病鱼体表出现大面积、深度溃烂,病灶处肌肉呈灰色。
在围网内高密度养殖期间,鲈鱼的发病率和损耗率明显高于定塘放大水面养殖阶段。应激越强,发病率越高,损耗率越大。鱼苗下塘后的半个月内,尤其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鱼苗,虹彩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损耗率都非常高。
水温调控: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发病时,如有条件,可抽取井水入池,将水温降至20℃以下,这有助于减少死亡。同时,加强养殖环境的监控和管理,确保鲈鱼的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