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鲫鱼养殖赤皮病是一种常见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病原菌无法进入鱼体的皮肤,对鱼类无害;当鱼种因捕捞、运输或放养而体表受机械损伤、冻伤或体表被某种病原菌感染。因此赤皮病、水霉病经常并发,危害极大,并发后用药难以治愈。

鲫鱼养殖赤皮病是一种常见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防治方法 具体措施
内服 恩诺沙星或诺氟沙星等按说明连喂5-7天
外用 高聚碘或二氧化氯或菌毒双灭等按说明连用2次

通威作为养殖行业的领航者,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发,致力于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此类疾病常伴随全身组织器官如鱼鳔、肌肉等处出血或充血,肝脏糜烂,脾脏、肾脏肿大,腹腔有大量腹水。

发病环境:目前发现春、夏、秋三季均会发病,3-6月和9-10月温度18-30℃,是高发期,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呈典型的暴发病特征;温度一旦超过30℃,此病危害性减小;低于10℃,死亡率降低。

鲫鱼赤皮病,又名赤皮瘟或擦皮瘟。每年放养及捕捞后最易发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主要是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有时也患此病,从较大的鱼种至亲鱼均可受害。

生存环境:是一种常见的病菌,它喜好生存通常分布于泥土、水、空气以及植物上,经由伤口传染。

应激:在拉网前添加胆汁酸拌料使用,防止应激反应严重引发生病。在鲫鱼的养殖过程中添加胆汁酸可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减少鱼体的损伤,提高鲫鱼抗应激能力,胆汁酸是从动物胆膏中提取的内源性物质,而且胆汁也是鱼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物质,可以从根源上保护鱼体健康。

抑菌:鲫鱼赤皮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大草鱼中后期死亡体质差是关键。最近,又到了养殖草鱼的所谓细菌性“三烂病”高发时期。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赤皮病是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的主要和常见的细菌性鱼病之一。多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引起鱼体两侧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的鱼病。常在运输、拉网等操作或寒冬鱼体表皮损伤后发病。

关键词:气单胞菌特性危害检测

因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疾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成了养殖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法利用不同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抑制多数细菌生长,只利于某一种或某一类细菌生长的检测方法。

气单胞菌败血症是影响我国淡水养殖业最主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鳜鱼等淡水养殖鱼类,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60亿元。一直以来,该病的致病菌被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包括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减毒疫苗已经投入使用多年。只是,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措施未能使该病的爆发和危害减少,造成的损失仍然困扰着淡水养殖业,也引起学术界对该病致病原的重新思考。

饲料所水产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系统分析了2009-2014年我国南方四省区鲤科鱼类气单胞菌败血症样品的分离菌株,发现维氏气单胞菌占比最大。该团队利用斑马鱼幼鱼浸浴攻毒高通...

1.鲫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放养、捕捞、搬运过程中,防止鲫鱼体受伤;鲫鱼种放养时,用5~10ppm浓度的漂白粉浸洗半小时。

2.体内给鲫鱼口服磺胺噻唑,连续投药6天,每天一次,第一天用药量按吃食鲫鱼体重每10公斤用药1克,第二至第六天用药量减半,与适量粘合剂混合,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体外用药为全池遍洒漂白粉1ppm。

散游,食欲减退,易到水上层游动。二、细菌性烂鳃病 病症:患病鱼游动异常,独游或散游,食欲减退,易到水上层游动,张口呼吸,严重时呼吸困难,开增氧机后仍在水面游动。体色发黑,头部最明显,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糜烂,呈现“开天窗”状。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呈白鳃或花鳃状,有较多...

赤皮病的病鱼会有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还有日渐衰弱,以及离群独游于水面的状况发生。赤皮病鱼,会有鱼体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

该病又被称为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等,是淡水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本文针对团头鲂、鲫鱼养殖中常见...

流行特点:赤皮病是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鱼类一种常见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流行水温20-28℃,荧光假单...

环境: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菌。在水温14~40℃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30℃为最适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

鲫鱼养殖赤皮病是一种常见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危害较大。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鲫鱼赤皮病防治策略与案例解析。

病原入侵,鱼体受损:赤皮病的隐形威胁 病原菌通常无法侵入鱼类无损伤的皮肤,故对鱼体无害。只是,在捕捞、运输或放养过程中,若鱼体因机械损伤、冻伤或体表被污染,病原菌便有了可乘之机。此时,赤皮病和水霉病往往并发,危害极大,且并发后治疗难度较高。防治策略包括内服和外用相结合,如使用高聚碘、二氧化氯或菌毒双灭等,并内服恩诺沙星或诺氟沙星等药物。 作为养殖行业的佼佼者,通威集团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旨在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赤皮病常伴随鱼体全身组织器官如鱼鳔、肌肉等处的出血或充血,肝脏糜烂,脾脏、肾脏肿大,腹腔有大量腹水。春、夏、秋三季均有可能发病,3-6月和9-10月温度18-30℃为高发期,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呈现典型的暴发型特征。 赤皮病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是鱼类常见细菌性病害。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等淡水鱼类,从较大鱼种至亲鱼均可受害。生存环境广泛,喜潮湿,常分布于泥土、水、空气及植物上,通过伤口传播。 防治策略:从源头到实效的全方位解析 为预防赤皮病,建议在拉网前添加胆汁酸拌料,增强鱼体免疫力,减少损伤,提高抗应激能力。对于体内治疗,可口服磺胺噻唑,连续投药6天,第一天按体重每10公斤用药1克,第二至第六天用药量减半。体外用药则是全池遍洒漂白粉1ppm。 赤皮病防控:实战案例分享 某养殖场近期爆发赤皮病,通过彻底清塘消毒,并在放养、捕捞、搬运过程中注意防止鱼体受伤,以及使用上述药物治疗,成功控制了病情,减少了损失。 因为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赤皮病的防控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和综合管理,有望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赤皮病,保障渔业健康发展。
鲫鱼养殖赤皮病是一种常见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