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元斑霉病是土元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若虫阶段是土鳖虫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特别是3月龄后的中龄若虫,这段时间需在精料中添加骨粉等钙质含量高的饲料,以保证若虫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马俊、李进庭、张泽华、张月云等研究表明,土鳖虫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鳖蠊科昆虫,俗称地鳖虫、土元、土鳖子等。其中,中华地鳖虫分布广、药用价值高,是我国市场销售的主要土鳖虫种类,也是...
饲养土选择 | 要求 |
---|---|
土壤 | 疏松、肥沃、潮湿 |
来源 | 垃圾土、发酵牛粪、菜园土、砂土 |
处理 | 曝晒消毒 |
引种虫以产卵期为最好。也可直接引土元卵块,常年可引,无季节限制。卵块在30℃左右的情况下可孵出白色幼土元。
选种与饲养:挑选优良、健壮活泼、体态丰满、无病无伤的土元作种虫。可根据引种数量的多少准备足够大的布袋或木箱,袋内或箱内放一定量的饲养土。
怎样建造土元的饲养室、池?为土元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很有必要,合适的场地和设备可使土元生长迅速,增加产量。目前养殖土元的饲养室主要有两种:一般饲养房和大棚式饲养房。
土鳖虫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要点:
螨虫防治:可用三氯杀螨砜和百分之二十螨卵酯粉剂,用1:400倍稀释液拌入饲养土内,也可通过及时更换饲养土或用油条、骨头、南瓜花作诱饵的方式来去螨。
大肚病防治:表现为病虫腹部膨胀而发亮,头部...
场地周边要求:在土鳖虫饲养池的周围百米之内,一定要严谨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否则很容易影响到土鳖虫的健康,严重的甚至...
土元注意事项:地鳖虫一般没有严重的病害,但管理不善或在梅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虫口密度大的情况下,容易感染霉病,严重时可造成大批死亡。感染霉病时虫体表面无光泽,腹部呈暗绿色,行动呆滞,体瘦干瘪,晚上不出来觅食,有时白天爬出池面死亡,也有的死在土内。
土元斑霉病又称真菌病。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疾病,一般多集中在高温季节,且往往大面积感染。土元群表现出不一的病症。土元窝在潮湿时间较长,且气温较高,此环境下适合真菌的大量繁殖,并趁土元体抵抗力在高温高湿下大大削减的机会,因为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体内,感染土元体的主要内脏器官,引起身体机能发生障碍,甚至发生内脏器官的病变,最终致病,产生致命性病变。
要想大规模养殖土元,可采取立体多层饲养台的方式,在房舍内靠墙处砌砖,每层高度掌握在30~38厘米左右,层板最好使用水泥板,每面墙壁可建5~7层饲养台。实践证明,这种饲养台可使室内的温度比平面池高6~10℃,土元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完成一代仅需7个月左右,年产量显著提高。
3、饲养土壤:在冬季选择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垃圾泥、菜园土、沟泥、灶脚土、砂土、壤土等,拌入20~30%的鸡粪、猪粪、焦泥灰或草木灰等,在阳光下曝晒即成。1~4龄为7~10厘米,5~8龄为16~20厘米,9龄以上的若虫和成虫均为20~26厘米。
土元养殖技术:1、适时分仔:母土元在养殖过程中,母...
土元斑霉病患病初期病土元表现极度不安,往高处或干燥处爬,食欲大大降低,行动呆滞,接着后腹部不能蜷曲,肌肉松弛,全身柔软,体色光泽消退。严重时细心观察:身体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小点状霉斑,大小不一。活动减少,行动呆滞,负趋光性不明显,不食,几天后死亡。尸体内充满绿色霉状丝体集结而成的菌块,是菌丝消耗土元体内营养长成菌丝体。
完成对土元斑霉病是土元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土元生长和产量。的概述后,紧接着便是土元斑霉病防治策略探析。
一、土元斑霉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播途径土元斑霉病,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季节性疾病,多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中爆发。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土壤以及感染土元的排泄物等。病原真菌侵入土元体表后,会迅速繁殖并侵入其体内,导致土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土元斑霉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虫体表面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小点状霉斑,体色光泽消退,行动迟滞,食欲下降等。病情严重时,土元会大量死亡,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针对土元斑霉病的防治, 应从源头入手,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与干燥。具体措施包括:
定期清理养殖环境,及时清除病死土元。
加强饲养土的管理,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通风。
合理投喂饲料,避免饲料变质。
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防治,如三氯杀螨砜、百毒杀等。
某养殖户在发现土元斑霉病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加强饲养土管理,保持土壤疏松、干燥。
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使用三氯杀螨砜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定期观察土元生长情况,及时挑出病虫。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该养殖户成功控制了土元斑霉病的蔓延,土元数量逐渐恢复。
五、未来展望
提高对土元斑霉病的认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养殖管理水平。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药物。
开展土元斑霉病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