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成蛙池塘养殖,关注林蛙从蝌蚪到成蛙的生长过程
养殖蝌蚪时期,让它们在阳光下直接饲养。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就需要在遮阳保湿的环境中生长,搭建养殖圈是必须的。可以使用竹杆、竹片或铁筋搭建高度1.8米的拱棚,上面覆盖遮阳网。
很多朋友对林蛙的养殖和养殖方法不太了解,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殖过程阶段 | 描述 |
---|---|
蝌蚪期 | 在太阳光下直接饲养,保持水质清洁。 |
幼蛙期 | 变态成幼蛙后,遮阳保湿环境中生长,搭建养殖圈。 |
成蛙期 | 放养到成蛙养殖池中,经过半年饲养,达到商品蛙规格。 |
将解除冬眠的幼蛙放养到成蛙养殖池中,经过再一年的饲养,基本上能达到商品蛙规格。
水域、田地、山地、林缘等处都是林蛙的栖息地。它们钻入潮湿而疏松的土层,或钻进石块、树根及枯枝落叶下进行生殖后的休眠。个别的在水中休眠。待到环境及土壤温度上升时,休眠的林蛙陆续开始苏醒,并开始进行陆地生活。
繁殖技术林蛙的繁殖技术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封沟养蛙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产卵、孵化及饲养等。
成蛙个体大,摄食量多,绝对投饵量比幼蛙养殖要高得多,所以要有充足的饵料来源。为获得较高品级的商品蛙,相对投饵量可适当比幼蛙养殖提高一些,一般按成蛙群体总重的10%~12%投喂即可。
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放养密度由于将幼蛙养至成蛙,其规格变大,体重增加,将占据相对多的空间,所以放养密度相对于幼蛙养殖要大幅度降低。如果作为商品蛙养殖,一般每平方米可放养40~60只。如果环境条件和饵料保证条件不甚理想,尚需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如果作为后备亲蛙养殖,每平方米可放养20~30只。
养殖林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关注从蝌蚪到成蛙的生长过程。通过了解养殖技术、注意事项和环境要求,我们可以更好地养殖林蛙,提高经济效益。
养殖环境搭建:从蝌蚪池到成蛙栖息地 成蛙养殖池的管理与放养在林蛙的越冬期间,池水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水深不得低于1.5米,防止水面冻干。池水要适时换水,保持缓慢流水。幼蛙和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在越冬前期,林蛙由肺呼吸向皮呼吸转化,需要适应过程。
因为林蛙经济价值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投入到林蛙养殖行业。未来,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林蛙养殖将向更高密度、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同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创新养殖模式,将有助于林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