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技术新法,解决传统养殖难题
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林蛙养殖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是,传统的养殖方法往往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产卵期卵团孵化不均、蝌蚪食卵现象严重、天敌威胁等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种全新的林蛙养殖技术,旨在解决这些难题,提高产量与品质。
由于蛙卵产出时间不一致,在卵团孵化过程中,往往同一池中的蝌蚪大小不一,容易出现大蝌蚪食小蝌蚪、小蝌蚪食未孵化的卵团及卵胶膜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养殖场采用将同期产的卵集中放在同一池中的办法,但林蛙产卵期长达15天左右,每天产量不等,有时1~2天所产的卵团才能装满1个孵化池,有时不够,这样所需孵化池的数量就要多,耗费大量人力来分池。
汪清林业局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集中管理、同时孵化的办法,效果较理想,值得一试。做法如下:在仓库中,掘一深坑,用不漏气的塑料薄膜平铺在里面,将每天所收集的卵团集中到这里,灌水,水深以浸没卵团为宜,坑上覆盖不透光的物品,如麻袋等。之所以选在仓库里,是因为仓库不透光,而且温度适宜。只要不见阳光,这些卵团可保存长达十几天,等到数量攒足时,再一起移送至孵化池中进行同时孵化。
旱网捕捉,有效应对越冬挑战每到深秋,大量的林蛙从山上下来,直接进入附近的越冬池,有的越冬池较深,把水全部放干不太容易,捕捞难度大。这时应考虑使用旱网,所谓旱网是把原本下到水中的网下到陆地上。具体做法:在距离越冬池1m左右的地方,用地膜将越冬池围起来,立地膜的方法与挡趟子捕捉林蛙的方法一样,支撑木棍放在圈里。并在地膜上留几个口,留口的地方以及附近要平坦、潮气大、植被完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林蛙道”。口的多少视越冬池周围“林蛙道”的多少,一般1000平方米的越冬池留6个。口宽50cm左右,放上直径60cm、网眼3cm左右、长3~4m的网,,网口两侧要与地膜紧密连接,并用木棍支住,底部要平整,埋在土下,网除留在陆地上1m外,其余的放在越冬池水里。这样林蛙秋季下山时,就会进入网内,下到越冬池内,小林蛙会穿过网眼进入池中,商品林蛙则钻不出去。下网后要经常检查,特别是雨后要及时收网,将商品蛙移人贮蛙池中,防止网内林蛙过多造成挤压。
外购雌蛙,提高经济效益有的养殖户刚开始养殖,蛙场自产的卵团不够,每年春季都要购进卵团。其实,购买成蛙效益更高。一些养殖场为满足市场需要或其他原因,春季也大量销售雌蛙,这时可购人投放到养殖场。春季的雌蛙由于蛙油和卵混在一起,每公斤不超过120元,每只雌蛙4元左右,到养殖场后可产下卵团,每只价值1.5元左右。这种外购的雌蛙产后死亡率高、当年回捕率低,按60%的回捕率计算,秋季每只雌蛙销售价最低8元,每投放1只外购雌蛙,可获直接产值0.8元,加上1个卵团,可产出2.3元左右。
光盘惊鸭,应对天敌威胁目前,困扰林蛙养殖户的难题之一就是天敌。野鸭就是林蛙蝌蚪期的主要天敌,成群的野鸭飞到孵化池中,肆无忌惮吞食蝌蚪,有时几只野鸭半天时间就可以将整个池中的蝌蚪全部食光,危害严重。而野鸭又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捕捉。有的养殖户用稻草人、人撵、下粘网,都无大效。鞭炮比较有效,但蝌蚪期又是森林防火期,严禁用火。有一个方法可试:在孵化池四周拦上细绳,高度1m以上,将废光盘用细铁丝挂在绳上,距离不等,10m左右挂1个,光面朝向池面。当有风吹过时,池水与光盘相互映射,光芒四射,野鸭便不敢靠近。
项目 | 描述 |
---|---|
集中管理 | 将同期产的卵集中放在同一池中,提高孵化效率。 |
同时孵化 | 将收集到的卵团集中保存,待数量攒足后同时孵化,降低孵化池数量。 |
旱网捕捉 | 利用旱网捕捉越冬林蛙,降低捕捞难度。 |
外购雌蛙 | 购买成蛙进行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
光盘惊鸭 | 利用光盘反射光线,驱赶野鸭,减少蝌蚪损失。 |
在东北汪清林业局,汪清林业局养殖户们正尝试着一种创新的林蛙养殖方法,以解决传统养殖中的难题。由于林蛙产卵时间不一致,孵化过程中常常出现蝌蚪大小不一、相互捕食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瓶颈,汪清林业局养殖户采取了一种集中管理、同时孵化的策略。他们将收集到的卵团集中存储在一个仓库中的深坑里,利用塑料薄膜保持湿润,直到数量足够时,再统一移至孵化池进行孵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孵化效率和成活率。
深秋时节,大量林蛙从山上迁徙至越冬池。为了方便捕捞商品林蛙,汪清林业局养殖户们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旱网捕捉法。他们利用地膜围住越冬池,并在地膜上留有“林蛙道”,放置特制的网具。这种方法不仅方便捕捞,还能有效保护小林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汪清林业局养殖户们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出了一套高效的林蛙养殖方法。这些创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养殖成本,为林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为林蛙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产业将在未来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