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槟榔呼吸作用与保鲜技术研究背景

槟榔,一种起源于热带的农产品,在海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种植历史。它不仅在当地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也是我国传统的特色食品之一。只是,槟榔的保鲜问题却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槟榔的呼吸作用和保鲜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槟榔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槟榔呼吸作用与保鲜技术研究背景
一、槟榔呼吸作用研究

槟榔在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都会产生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植物细胞内有机物质与氧气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槟榔呼吸作用的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研究表明,槟榔果实采后的呼吸类型为呼吸跃变型。呼吸跃变是指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作用强度突然增加的现象。槟榔果实在采收后的呼吸强度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呼吸跃变期为1-3天。呼吸跃变的发生与果实内部代谢产物、环境条件和自身抗逆能力有关。

槟榔在采收后的保鲜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保鲜、化学保鲜和生物保鲜等三个方面。

1. 物理保鲜

物理保鲜主要是通过调节环境条件来降低槟榔的呼吸作用强度,延长其保鲜期。常用的方法有低温保鲜、气调保鲜、辐射保鲜等。

低温保鲜是利用低温环境抑制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从而延缓槟榔果实衰老的过程。实验表明,4℃比10℃更能降低槟榔的呼吸强度,延迟呼吸跃变。

气调保鲜是通过改变包装袋内的气体组成,降低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达到保鲜的目的。研究表明,温度为6℃,气体成分组合为O2 2%、CO2 5%、N2 93%为CA气调贮藏的最佳参数;温度8℃、相对湿度70%-80%条件下,0.03mm PVC袋3.0kg包装贮藏,为MA气调贮藏的最佳参数。

研究发现,SO2缓释保鲜剂可以防止果蒂发霉;热带水果涂膜剂可以抑制果实电解质渗透率升高;PVC包装对果实贮藏品质有益;乙烯净可以降低保鲜袋内乙烯浓度。

三、结论

通过对槟榔呼吸作用和保鲜技术的研究,为槟榔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讨不同保鲜方法的结合应用,以提高槟榔的保鲜效果,延长其货架期,促进槟榔产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 文献标题 发表时间 期刊名称
1 张三 槟榔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2020年 保鲜与加工
2 李四 槟榔果实采后呼吸跃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9年 热带农业科学
3 王五 槟榔果实气调保鲜技术的研究 2018年 食品科学

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初步提出了槟榔贮藏保鲜的技术规程,为生产操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槟榔呼吸作用与保鲜技术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在槟榔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成分提取、抗菌活性及功能性物质的研究上,而对于槟榔保鲜技术的深入研究则相对匮乏。我们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果蜡-SO2联合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槟榔的腐烂率,抑制碱和Vc含量的下降,并维持较低的呼吸强度。

在槟榔的冻藏过程中,我们发现,在-18℃的条件下,槟榔并无呼吸作用,其保藏期显著延长,30天后才开始出现轻微褐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槟榔的保鲜技术,我们通过静置法和红外法测定了槟榔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强度变化,并通过乙烯利的作用进行了验证。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槟榔果实采后的呼吸类型为呼吸跃变型。

槟榔作为海南第二大经济作物,面积已达6.6万公顷。海南及台湾地区有鲜食槟榔的传统,但鲜果供应通常仅在槟榔收获季节,即每年的8月底至次年3月底,其他月份鲜果供应稀少,此时鲜槟榔价格高昂。由于缺乏有效的贮藏保鲜技术,槟榔贮藏保鲜产业难以发展。本研究旨在从槟榔贮藏保鲜技术的基础研究入手,为槟榔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初步探讨了槟榔的低温贮藏技术和气调贮藏技术。

在《保鲜与加工》期刊2020年第2期发表的“槟榔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我们从呼吸作用、乙烯释放、生理病害、酶活性及营养成分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采后槟榔的生理变化,并从物理、化学、生物保鲜三个方面综述了现有的槟榔保鲜技术,以期为槟榔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槟榔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功能性物质的提取及应用上,但对于深入的贮藏和包装保鲜技术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食品辐照加工是一种利用电离辐射射线与物质作用产生效应的技术,可以杀灭微生物,防止霉变,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持风味及营养品质,延长货架期。因此,如何对槟榔果的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进行保鲜,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原料、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槟榔产业都在加强技术的攻关,以高标准、严要求,淘汰落后工艺,推动产业发展。一些槟榔企业也在研发新的保鲜技术,以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通过人工控制的方式改变贮藏或包装环境中的正常空气组成,降低O2的含量、增加CO2的含量,通过改变贮藏环境气氛来抑制贮藏果蔬的呼吸强度,是气调贮藏的基本原理。

槟榔作为一种常见的烟草制品,具有独特的香味,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因为年轻人对槟榔需求不断增加,对槟榔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只是,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槟榔的呼吸机制上。

在槟榔的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如何进行保鲜,是一个关键问题。我国槟榔生产地主要为海南地区,而槟榔的加工及主要市场却是在湖南地区。因此,如何对槟榔果的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进行保鲜,显得尤为重要。

槟榔的物理保鲜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微生物进行控制的手段,如热处理、辐照等;另一类是对环境条件进行控制的手段,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果实的呼吸作用。

槟榔果实贮藏过程中发霉腐烂是影响其贮藏期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引起槟榔果实贮藏期发病的病原菌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鉴定出海南槟榔果实贮藏期引起发病的微生物种类,以便有效选择防治措施。

采后使用3%酸、2%CaCl2和0.1%施保功溶液处理果实,在10℃下贮藏,具有明显的抑制呼吸、延缓果实褐变的作用;在4℃下,贮藏果实至第5天时开始出现冷害症状,因为贮藏时间的延长,冷害症状逐渐加重。

通过对海南槟榔果实贮藏期病害进行病样采集、分离、纯化和病原菌鉴定,初步确认了贮藏期主要病原菌为炭疽菌、青霉菌和镰刀菌三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