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叶斑病是茭白常见病害,严重影响茭白产量和品质
症状 | 防治方法 |
---|---|
叶片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步扩大为椭圆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 | 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喷施叶面肥,增强茭株抗病力 |
病斑边缘为褐色,中间呈黄褐色或灰白色 | 药剂防治:使用扑海因悬浮剂、多·硫可湿性粉剂、三环唑等 |
严重时病斑连成不规则大斑,湿度大时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 | 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
茭白,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只是,茭白叶斑病这一常见病害,却给茭白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影响。
茭白叶斑病,又称茭白胡麻叶斑病,是由真菌类病菌引起的。近年来,因为茭白种植面积的扩大,该病的发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成为茭白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茭白叶斑病的症状
茭白叶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步扩大为椭圆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边缘为褐色,中间呈黄褐色或灰白色。严重时,病斑会连成不规则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还会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
1. 加强肥水管理:冬季施腊肥,春施发苗肥,适时喷施叶面肥,特别注意补充磷肥、钾肥和锌肥,增强茭株抗病力。
2. 药剂防治:在5月前和发病初期分别使用50%扑海因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0%三环唑500倍喷雾,隔7-10天1次,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次。孕茭期慎用。
3. 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茭白叶斑病的防治对于保障茭白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茭白的产量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美味的茭白产品。
3、环境因素: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茭白主产区胡麻叶斑病的病原菌情况,本研究对五个主产区的胡麻叶斑病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和分子鉴定,旨在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诊断、抗病育种以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传染过程:
茭白胡麻叶斑病,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在茭白残叶上越冬,随气流或雨水传播。2009-2011年间,茭白胡麻叶斑病在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发生普遍,且在主产区为害严重,严重影响了茭白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湖北地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病原以及该菌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本研究对其病原进行了鉴定,并对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茭白在种植过程中,除了胡麻叶斑病,还可能遭受锈病等病害的侵扰。例如,茭白锈病会导致叶片枯黄,产量大幅度下降,品质降低。针对此类病害,目前较有效的药剂是25%火把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12.5%力克菌可湿性粉剂2500倍喷雾,每隔15天左右一次,连用2-3次,喷药要细致周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