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青椒褐斑病是青椒生产中常见病害
江苏省东台市,这片被誉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的宝地,青椒是其重要的种植品种。近年来,因为青椒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大棚青椒的种植比例高达90%以上。只是,在这片丰收的背后,大棚青椒褐斑病正悄然成为青椒生产中的隐形杀手,严重威胁着青椒的产量与品质。
年份 | 青椒种植面积 | 大棚设施栽培比例 |
---|---|---|
2006年 | 9700 | 90% |
自2002年起,针对大棚青椒褐斑病这一难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大棚青椒褐斑病主要侵害青椒叶片,也可侵害茎枝。叶片受害后,会形成近圆形褐色斑点,逐渐变为灰褐色,表面微隆起。病斑具有一个明显的浅灰色中心,周围有黑褐色同心环,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导致叶片变黄脱落,甚至整株死亡。
发病环境及特点本市常年5月平均气温19.79℃,降雨87.3mm;10月平均气温17.24℃,降雨55.1mm。由于大棚的增温、保温作用,4-5月和9-10月棚内气温明显高于露地,白天正常在25-30℃。加之植株枝叶繁茂,棚内郁蔽,小气候十分适宜病害 蔓延。如遇阴雨天气或棚内灌水,湿度即可满足病害流行要求,导致病害迅速发展蔓延。
大棚青椒褐斑病在本地发生具有以下特点:
发生时间长:全年基本可以在大棚青椒上查见。
发生面积大:2005年全市青椒6100公顷发病,占总面积的71%;2006年全市青椒5700公顷发病,占总面积的59%。
高峰期明显:春季大棚青椒发病高峰在5月底到6月中旬,秋季发病高峰在10月底到11月上旬。
发生危害重:近两年,大棚青椒褐斑病均达到偏重发生水平,高峰期一般病棚率70%左右,病叶率20%-30%,重病田块病叶率达95%以上。
①充足的病源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本市就开始大面积连片种植大棚青椒,因为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种植年限的延长,重茬连作田块增多,积累了大量的菌源。 ②品种抗病性不强:据调查,目前本市大面积种植青椒品种发病情况没有明显差别,未发现高抗病性品种。
防治措施实行水旱轮作,种植田块宜选择排水好的沙壤土。同时,要选用耐病品种,忌用病田土育苗,避免菌源随苗土传播。开好田间“三沟”,合理灌水,以浇灌根际周围为主,切忌大水漫灌;最好覆盖地膜,减少地面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同时可保持土壤湿度,保证青椒的正常生长;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菌源。
棚内高温高湿时,提早施药保护。发现病株,及时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天左右1次,连续2-3次。遇到长期阴雨寡照天气,棚内湿度过大时,宜使用烟熏,667㎡使用15%腐霉利熏蒸剂300g,防止病害的发生蔓延。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青椒产量和品质,为我国青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有效防治大棚青椒褐斑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选用耐病品种,避免使用病田土育苗;开好田间“三沟”,合理灌水,以浇灌根际周围为主,避免大水漫灌;覆盖地膜,减少地面蒸发,降低棚内湿度;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菌源。
化学防治:棚内高温高湿时,提前施药保护。发现病株,及时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天左右一次,连续2-3次。遇到长期阴雨寡照天气,棚内湿度过大时,宜使用烟熏,667㎡使用15%腐霉利熏蒸剂300g,防止病害的发生蔓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