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根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主要侵害黄豆根部
黄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只是,黄豆根腐病这一土壤传播的病害,却给黄豆的种植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黄豆的正常生长和产量。本文将深入解析黄豆根腐病的危害、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农户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案。
黄豆根腐病:根源困扰黄豆根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主要侵害黄豆根部。当黄豆植株受感染后,会出现生长受阻、叶片黄化、植株矮化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全株死亡。黄豆根腐病的发生,给黄豆种植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症状名称 | 症状描述 |
---|---|
根部症状 | 根部出现褐色腐烂状,严重时根部变黑、坏死 |
地上部症状 | 叶片黄化、瘦小,植株矮化,花期推迟,籽粒欠饱满 |
整体症状 | 生长缓慢,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
黄豆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发病的主要条件是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温、湿度等。
连作:大豆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在适于寄主植物大豆生长的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从而土壤中病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因此,大豆连作地块根腐病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粘重、偏酸、有机质含量低,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温湿度:低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轮作倒茬:选择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
土壤处理:使用呋喃丹和敌百虫混和剂,喷撒土壤表面,然后耕翻。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灌根,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黄豆根腐病是黄豆种植过程中的一大隐患,农户们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黄豆根腐病的发病率,保障黄豆的产量和品质。希望本文能为农户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黄豆产业发展。
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和种植习惯密切相关。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由于连作现象普遍,导致病菌在土壤中积累,加剧了根腐病的传播。其中,大豆连作地块的根腐病尤为严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具体案例中,某农户连续7年种植大豆,未采取轮作措施,导致根腐病大面积爆发,产量损失达30%。
防治策略与实施细节针对根腐病的防治,主要采用轮作倒茬、土壤处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轮作倒茬是预防根腐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建议至少轮作2-3年。土壤处理方面,可在播种前使用呋喃丹和敌百虫混和剂喷撒于土壤表面,并进行翻耕。药剂防治方面,可在发病初期使用瑞毒霉锰锌或克露可湿性粉剂拌种,或使用甲霜灵、锰锌?甲霜灵等灌根处理。
经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上述案例中的农户成功控制了根腐病的蔓延,产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90%。未来,因为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研发出更高效、环保的根腐病防治方法,为黄豆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