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育雏管理:关注雏鸡成活率
从出壳到30日龄的鸡称为雏鸡,雏鸡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和成鸡的生产率,因此,要养好黑凤乌鸡,育好雏鸡是关键,雏鸡的饲养一是开食,出壳后的第2天即可开食,最初3天内,饲喂用开水浸泡过的碎米,其中加些...
生长期 | 每平方米饲养数量 |
---|---|
1~10日龄 | 40~50只 |
10~20日龄 | 30~40只 |
20~30日龄 | 25~30只 |
30~60日龄 | 20~25只 |
60~90日龄 | 15~12只 |
鸡舍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母鸡的健康和产蛋率,要给乌骨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最适温度为13℃~25℃;光照时间每天14~16小时,光照强度15平方米内40瓦灯照为宜,乌鸡很易受惊吓所以环境要安静。
饲料管理雏鸡的消化机能弱,一定要喂给容易消化的饲料,如半熟的小米并拌入熟蛋黄,10日龄后可以在饲料中加入10%~20%玉米面,8%~10%切碎的青饲料,1%~1.5%骨粉,1%~1.5%鱼粉和0.5%清水清洗的细砂粒。30日龄后可以改喂粉料混合切碎的青菜,并加入骨粉、鱼粉、贝壳粉等,同时每天还要喂1~2次粒料。一般育雏期内的饲料,粗蛋白为19%,粗纤维小于6%,钙为0.8%~1.3%,磷为0.6%,氯化钠为0.3%,水分小于14%。育成期内的饲料要求粗蛋白为17%,粗纤维小于6%,钙为0.7%~1.2%,磷为0.55%,氯化钠为0.3%,水分小于14%。
保温控湿保温控湿由于雏鸡绒毛稀短,不能抗寒,本身不能调温,温度过低会造成雏鸡生长受阻,扎堆挤压,导致白痢病爆发;如果湿度过大,会导致球虫病发生,所以要保证合理的育雏温度和湿度。育雏室要备有温度计,随时掌握育雏室的温度。
一般1周龄内,育雏室温度为32℃~34℃,湿度为60%~65%;1~2周龄温度为28℃~32℃,湿度为60%~65%;2~3周龄温度为25℃~27℃,湿度为60%~65%;3~4周龄温度为23℃~25℃,湿度为60%;4周以后温度为20℃左右,湿度为60%。除使用温度计外,还要学会“看鸡施温”。温度适宜雏鸡活泼好动,食欲旺盛,睡眠安静,鸡群疏散,均匀俯卧。温度过低雏鸡易拉稀感冒,互相挤压。
育雏方法一是用育雏笼育雏,热源有电和其他燃料。其优点为鸡舍单位面积饲养效率高,节约垫料和热能,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可控制白痢、球虫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育雏成活率。
二是网上育雏。雏鸡饲养在距地0.5~0.6米的网上,网眼以能漏粪、不伤害鸡为宜,周围栏网以防雏鸡钻出,2周后可将料槽和饮水器挂于栏网外。其优点为管理方便,雏鸡不与粪便接触,可减少疾病发生,育雏成活率高。
饮水开食雏鸡出壳20小时后,可进入育雏室,先饮水,后开食。开始饮水应用5%~10%白糖水,饮半天,可提高成活率。10日龄前雏鸡要饮温开水,水温要与室温相近。饮水最好采用雏鸡饮水器,饮水器里应经常保持蓄水,让雏鸡自由饮用。饮水2~4个小时后,可开食。把饲料用水浸泡一下,以一抓即散为宜,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让雏鸡自由采食,可直接喂饲料厂生产的全价饲料。但不论喂哪一种饲料,开始3~5天,饲料必须加0.2%氯霉素或0.2%新诺明,或在饮水中加氧氟沙星等广谱抗菌药物,控制鸡白痢病的发生。
乌鸡在雏鸡阶段十分娇嫩,在人工育雏中,其成活率往往不够理想,为提高育雏成活率,培育健壮的后备鸡群,在饲养管理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好环境,适宜环境是养好雏鸡的首要条件温度,乌鸡个体比一般鸡小,羽毛稀,散热快,故...
产蛋母鸡营养需求产蛋母鸡易缺乏微量元素,缺钙时会产软壳蛋、薄壳蛋,产蛋率也会下降15%以上。产蛋前期乌鸡对钙利用率高,越到后期越低。因此饲喂时应随日龄的增长和产蛋率的降低而增加饲料中钙的含量。但钙含量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进而影响鸡的产蛋率。
鸡病预防鸡痘鸡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在身体的无毛和少毛部分,皮肤发生增生性病理过程,生成疣肉状的痘子,口腔和咽喉粘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鸡痘潜伏期4~10天,通常可以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该病除了加强鸡群的卫生管理和一般的预防措施外,可以用鸡痘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效果显著。
鸡马立克氏病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鸡传染病,死亡率很高,多发生于2~5月龄之间的鸡。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对初生雏鸡用马立克氏疫苗进行预防免疫。严格执行鸡舍、用具的消毒卫生;发现病鸡,立即淘汰,彻底消灭传染源。
鸡新城疫由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90%~100%,潜伏期为3~5天,该病常无任何疾病表现就突然死亡。主要是定期预防接种,增强鸡免疫力。我国目前生产的鸡新城疫苗有I系、II系、III系、Ⅳ系四种。
鸡霍乱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其病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叫巴氏杆菌。各种家禽都能感染此病,鸡鸭最易感染,鹅感染性较差。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皮肤创伤也能感染。病鸡排泄物和分泌物中有大量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等是传播本病的媒介。鸡霍乱潜伏期约4~9天,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病。本病主要是用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长效磺胺,以每天每公斤0.1~0.2克效果较好。用土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药物也收到良好效果,土霉素每日每只鸡0.15~0.3克。
雏鸡特点初生雏鸡体温低,比成年鸡低2℃~3℃。雏鸡4日龄开始缓慢上升,10日龄达到成年鸡体温。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后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胃容积小,消化能力弱,喜欢群居,胆小,适应性差,免疫系统不完善,抗病力差。
刚刚提到了乌鸡育雏管理:关注雏鸡成活率,确保健康生长。,下面我们来说乌鸡育雏,成活率提升策略。
合理掌握乌骨鸡生长期密度,是避免饲料浪费、提高生长速度、提升肉料比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例如,在1~10日龄,每平方米饲养40~50只;10~20日龄,每平方米30~40只;20~30日龄,每平方米25~30只;30~60日龄,每平方米20~25只;60~90日龄,每平方米15~12只。
六、育雏期的管理要点育雏期是雏鸡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选择和使用开口药、合理开食与开水、微调舍温与湿度以及加强通风管理,都是提高雏鸡成活率、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七、案例分析:滁州市畜牧兽医站乌骨鸡育雏经验滁州市畜牧兽医站通过实践针对乌骨鸡育雏提出了具体的饲养管理方法,包括控制好环境、适宜的温度、合理的饲养密度、科学的饲料管理等,有效提高了育雏成活率。
八、未来展望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乌鸡的需求逐渐增加。掌握科学的育雏方法,提高成活率,对乌鸡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乌鸡养殖将更加注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