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常见病害包括黑鳃病、烂肢病等
作者:花艺贤客•更新时间:2月前•阅读7
大闸蟹,作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只是,在养殖过程中,大闸蟹常见病害如黑鳃病、烂肢病等,常常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困扰。
疾病名称 | 主要症状 |
---|---|
水霉病 | 体表及附肢出现灰白色棉絮状菌丝,蔓延至肌肉组织 |
肠炎病 | 食欲减退,体质瘦弱,伤口部位组织溃烂 |
水肿病 | 体表出现水肿,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
黑鳃病 | 鳃丝发黑,呼吸困难,活力下降 |
烂肢病 | 肢体溃烂,无法蜕壳 |
腐壳病 | 背甲出现棕色斑块,无力蜕壳 |
纤毛虫病 | 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 |
定期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使用水清爽、底清爽等药剂调节水质
避免水质过肥,减少聚缩虫病的发生
投喂全价配合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添加虾蟹活力素、高稳维C等营养素,增强免疫力
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补充蛋白质
针对黑鳃病,使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清塘消毒
针对烂肢病,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针对纤毛虫病,使用甲壳净全池泼洒
案例分析某养殖户在2022年8月发现大闸蟹黑鳃病,经过采用聚维酮碘清塘消毒和调整饲料配方后,黑鳃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大闸蟹的生长和成活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大闸蟹常见病害的防治需要从水质管理、饲料管理和药物防治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提高大闸蟹的产量和品质。
水霉病:体表棉絮状菌丝的隐患大闸蟹的水霉病主要表现为体表及附肢或伤口处出现2cm~3cm灰白色棉絮状菌丝,这些菌丝会大量繁殖并深透肌肉,蔓延至组织间隙。病蟹体表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体质瘦弱,伤口部位组织发生溃烂并蔓延。为防止此病,建议定期检查蟹体,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治疗,并保持水质清洁。
肠炎病是大闸蟹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病蟹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膨胀,肠道发炎。防治肠炎病, 要注意饲料的质量,避免投喂变质或污染的饲料。同时,定期使用肠道消毒剂,如聚维酮碘,对水体进行消毒。
水肿病会导致大闸蟹腹部膨胀,体色暗淡。病蟹行动迟缓,食欲下降。防治水肿病,关键在于控制水质,保持适宜的水温,避免水温波动过大。同时,注意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蟹体的免疫力。
黑鳃病:呼吸系统的危机 腐壳病:甲壳的侵蚀 纤毛虫病:微小生物的威胁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