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一种双壳类海洋贝类
在广袤的海洋中,有一种双壳类海洋贝类,它们生活在海底,以滤食为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蛤蜊。
选购蛤蜊时,可拿起轻敲,若为“砰砰”声,则蛤蜊是死的;相反若为“咯咯”较清脆的声音,则蛤蜊是活的。
蛤蜊忌与田螺、橙子、芹菜同食。
蛤蜊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
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这对解除一些烦恼症状无疑是有益的。
你如果想观察活的海螺,去哪里找最合适呢?答案并不是沙滩,而是海滩上多礁石的地区——那里是海螺的乐园。仔细观察能接触到海水的岩礁,你就能发现大量海螺。
蛤蜊,蛤蜊,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而且它的营养也比较全面,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
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说:“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有顷,将热水滤去,如此反复两三次。蚬肉既熟,却不过分缩水,饱满如初。最后再将河蚬倒入由葱珠油、鱼露、味精、盐等调味品配合而成的溶液中浸渍,便大功告成。食之,其味甜美,令人胃口大开。
在近海的泥滩或沙滩,最常见的双壳贝类是各种蛤蜊。在更深的海中生活着体形更大、拥有怪异螺壳的螺类,宝螺是其中著名的一种。本文来自海洋探秘...
青岛的花蛤是当地特产之一,每年5-6月份正是最肥鲜的时期。
有宿疾者应慎食,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现代医学认为,蛤蜊肉炖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蜊肉和韭菜经常食用,可治疗阴虚所致的口渴、干咳、心烦、手足心热等症。常食蛤蜊对甲状腺肿大、黄疽、小便不畅、腹胀等症也有疗效。
蛤蜊岗文蛤与四角蛤蜊更是贝类养殖业中的佼佼者。蛤蜊岗文蛤是常见于我国沿海区域的贝类动物,其生态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和食性等。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壳长36~48毫米,高34~46毫米,宽度约当高的4/5。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剧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文蛤中有一种叫蛤素的物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抗癌效应。
蛤蜊:海洋中的天然净化器蛤蜊,这些小小的海洋生物,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营养价值,成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守护者。它们生活在浅海底,通过滤食的方式,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转化为自身的营养,同时,也将海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过滤出去,起到了净化海水的作用。
蛤蜊不仅是美味的食材,更是海洋生态的重要一环。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这些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蛤蜊的存在有助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例如,舟形藻和菱形藻等单细胞藻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幼虫,都是蛤蜊的食物来源。这些生物在蛤蜊的滤食过程中,得以繁殖和生长,进一步丰富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蛤蜊:不同品种,不同风味因为人们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蛤蜊养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确保蛤蜊的品质和产量,建议加强蛤蜊养殖技术的研发,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也要注重海洋生态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