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池塘大闸蟹养殖高产管理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

根据各种水草生长特点,采用多品种合理搭配,保证河蟹养殖期间蟹池不脱草。现将有关养殖技术如下。

池塘大闸蟹养殖高产管理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
河蟹池塘养殖要点

河蟹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除摄食水草和底栖生物外,还需人工投喂饲料。以下为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养殖阶段 管理要点
放养前 清整池塘,消毒,加固池堤,防逃设施完善。
放养后 人工栽培水草,投放螺蛳,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节。
养殖技术详解

近年来,江苏泰州市大力主推蟹池套养青虾技术,养蟹综合效益明显得到提高,广大养殖户特别是渔业科技示范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池塘清整

在11~12月份河蟹捕捞上市后,将池水放干,用生石灰150~200kg/亩化水全池泼洒消毒,待池底淤泥晒干后,清除过多淤泥。同时对池堤进行加固整修并做好防逃设施。

二、水草种植 三、螺蛳投放

河蟹喜食螺蛳。螺蛳主要摄食池底的有机碎屑和残饵,可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清明前后每亩先投放鲜活螺蛳300kg左右,视情况于7月份再补充一定量的鲜活螺蛳,每亩大约100kg。

2月初放养规格为180只/kg的扣蟹,平均亩放700~900只。蟹种要求规格均匀、体色正常、活动敏捷、附肢完整。2月中上旬每亩放养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青虾仔虾5kg,要求一次放足。3月初亩放250g/尾的鳙鱼种25尾、150g/尾的鲢鱼种15尾。

1.3~4月份以调水为主,水位保持在60~80cm,以提高水温,促进水草生长。5月份因为气温上升,水位逐渐升高,7月份水深要增加到1米以上,到高温季节,水深应增加到1.5米。另根据池塘内水质情况调换新鲜水,先排后进,每次换水1/3,每月2~3次。

2.每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kg消毒1次,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对河蟹脱壳生长有促进作用。

池塘大闸蟹养殖高产管理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的部分结束,接下来是池塘大闸蟹高效养殖策略解析。

池塘大闸蟹养殖高产管理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
科学配置水草,维护生态平衡

养殖池塘中水草的配置至关重要,它不仅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能创造一个良好的隐蔽环境。杨大华在池塘中移植了伊乐藻、苦草等水草,并确保其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种多样性的水草种植,有效避免了因单一品种生长周期短而导致的蟹池脱草现象。

在杨大华的养殖实践中,螺蛳扮演着重要角色。清明前后,他将300公斤的鲜活螺蛳投入到池塘中,不仅为河蟹提供了食物,还能通过螺蛳摄取池底的有机碎屑和残饵,降低氨氮含量,净化水质,从而提升河蟹的产量。

合理放养鱼种,实现生态立体养殖

除了河蟹,杨大华还放养了青虾、鳙鱼和鲢鱼。这种生态立体养殖模式,有效地利用了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提高了养殖产量。特别是鳙鱼和鲢鱼,它们能调节水体透明度,对河蟹的生长有着积极作用。

精细投喂,确保营养均衡

河蟹的饲料投喂也有一定的技巧。春季投喂小杂鱼或螺蛳等动物性饵料,高温季节则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杨大华在投喂时注意观察剩饵情况,根据河蟹的摄食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营养均衡。

精准管理,保持水质稳定

在水质管理上,杨大华注重水体交换和消毒工作。他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清新,同时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为河蟹的脱壳提供良好的环境。

案例分析:高效养殖的秘密武器

通过杨大华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看到,高效的池塘大闸蟹养殖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技术。合理配置水草、投放螺蛳、实施生态立体养殖、精细投喂和精准管理,都是实现高效养殖的重要手段。这些策略不仅提高了河蟹的产量,还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