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养殖中常见病害,如白化病、黑斑病等
症状斑霉病又称蝎虱病,多发生于6~8月,常因环境潮湿、空气湿度大,以及食物发生霉变等所致,致病菌多为绿霉真菌。感染的钳蝎,前期胸腹板部和前腹部常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并逐渐扩大成片,继而蝎子食欲减退,停止生长,后期行动呆滞,终因拒食而死亡。解剖可见体内充满绿色霉状菌丝集结而成的菌块。
症状蚂蚁不但与蝎争食饲料,而且蛀食蝎幼、弱、病残的个体。
蝎子养殖是一项近年来技术成熟、发展起来的一个特种养殖项目,蝎子的养殖需要专业的技术,特别是温度上的控制,需要精密科学,才能养好蝎子。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享下蝎子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养蝎的朋友们记得要注意哟。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蝎子人工养殖过程中,因管理不当会导致病害的发生,通过向养殖户了解以及查阅一些养殖资料,整理以下一些蝎子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疾病名称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斑霉病 | 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食欲减退,停止生长,后期行动呆滞,终因拒食而死亡。 | 保持环境干燥,避免食物霉变,定期消毒。 |
蚂蚁害 | 与蝎争食饲料,蛀食蝎幼、弱、病残的个体。 | 使用驱蚁剂,保持养殖区清洁。 |
腹胀病 | 肚大青筋,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发病后10~15天开始死亡。 | 保持饲料和饮水新鲜,定期消毒。 |
黑腐病 | 肚腹呈黑色,排绿色污水便,陆续出现死亡。 | 保持蝎窝干燥,水源食物应保持新鲜。 |
预防为主,并适当调节空气湿度,根除病原。食盘、水盘经常洗刷,消除霉变食物,用1~2%福尔马林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病蝎要隔离治疗,死蝎应及时捡出焚烧。
注意:有实践证明,养蝎周期需要二年,逐年见效益。初养蝎者为了节省日常的费用开支,以业余时间喂蝎即可。有些广告介绍,蝎子每年能繁殖3~5胎,每胎产50只以上,包成功包回收,半年后蝎子可长成出售,能赚大钱,效益特快,这些都是夸大宣传。养蝎不论采用何种养殖方法,都要根据蝎子的生存特性、生活规律进行,只有刻苦学习养殖技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大的收获。
症状半身不遂又称拖尾病,常发生于夏末、秋初空气潮湿期,由于长期饲喂高脂肪饲料,使蝎体内脂肪大量堆积而致。病蝎躯体光亮,肢节隆大,行动艰难迟缓,口器内有红色似分泌液的脂性粘液,发病5~10天后开始死亡。
蝎子养殖中常见病害,如白化病、黑斑病等,严重影响蝎子生长和产量。已经讲清楚了,现在聊聊蝎子病害防治策略与案例解析吧。
蝎子斑霉病:潮湿环境下的霉菌侵袭 蚂蚁的威胁:蝎子养殖的另一大隐患腹胀病通常在早春和秋季阴雨连绵的时期发生,主要是因为温度偏低,蝎体受凉导致消化不良。病蝎会表现出肚大青筋、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病后10至15天开始死亡。
黑腐病:饲喂不当的后果黑腐病,也称为体腐病,全年均可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因饲喂腐败饲料、污秽饮水或误食黑腐病病蝎尸体感染黑霉真菌而发病。病蝎前期腹部肿胀,呈黑色,很少活动,食欲减退,继而前腹部出现黑色腐病型溃疡灶,最终死亡。
黄尾现象:影响蝎子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尾现象在蝎子养殖领域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蝎子尾部颜色异常,由原本的红色或暗红色转变为黄色。这种现象不仅影响蝎子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对蝎子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消化不良现象:营养吸收障碍的警示消化不良现象通常表现为蝎子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导致生长发育受阻。防治消化不良的方法包括不喂或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适当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使用大黄苏打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黑腹病,也称为蝎子前腹部发胀变黑病,通常由蝎子摄入不洁发臭的食物或水引起。症状包括腹部发胀呈黑色,用手可从腹内压出黑水或像污泥一样的东西。防治黑腹病的关键在于保持环境的清洁,及时清除烂食或污水。
黑霉病,也称真菌病或黑斑病,多发生在秋季,主要因窝土湿度大或环境潮湿所致。主要症状是步足不能紧缩,后腹部不能卷曲,全身柔软,行动呆滞,不吃食物,前腹面有黑斑点。防治黑霉病的方法包括使用金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换瓶换土,原窝瓶要经过消毒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