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内蒙古通辽荞麦种植采用新技术,标准化种植模式吸引关注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通辽市的荞麦种植正迎来一场技术革新。这里,传统的种植方式正在被现代化的技术所取代,标准化种植模式成为了吸引关注的焦点。

内蒙古通辽荞麦种植采用新技术,标准化种植模式吸引关注
技术名称 作用 实施效果
浅埋滴灌 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 亩产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单元四株种植 优化种植密度,提高产量 产量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显著
绿色有机生产 保障食品安全,提升产品品质 市场竞争力增强,品牌价值提升

结果显而易见,这种新技术模式既降低了土壤风蚀的风险,又解决了当地养殖端优质饲草缺乏的问题,使得荞麦种植面积稳定、达到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新高度。

近年来,库伦旗不断加大荞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倡导绿色有机生产。他们积极组织电商、合作社、加工企业与农户开展订单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让荞麦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库伦旗为例,原来那些沙坨子地,玉米亩产最多600公斤,现在用上新技术,亩产至少能达到900公斤。2024年,合作社集中了6个嘎查12个小组,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等技术,实现了荞麦种植的现代化。

库伦旗库伦镇马家洼子村小麦复种荞麦种植基地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库伦科技特派团、全国燕麦荞麦体系、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工作队等单位合作建设了试验示范区,围绕荞麦种植开展不同前茬作物的试验研究。2023年,东北春玉米小面积、千亩方、万亩片单产最高纪录以及内蒙古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均在通辽市产生。

今年,青龙山镇党委、政府以青龙山村为试点,与农业公司达成合作,引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荞麦的产量和品质。

内蒙古通辽市加强种植业园区建设,围绕玉米、红干椒、水稻、荞麦、甘薯等建设种植业园区14个,逐步将园区打造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在全市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式,发布优质、高产、耐密、抗逆、宜机收品种10—15个,全市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99%。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甘薯产业园区占地面积3万亩,引进内蒙古曼通农产品有限公司,实现了甘薯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023年,库伦旗白音花镇争取到国家荞麦产业强镇项目,重点扶持标准化荞麦加工企业及荞麦加工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荞麦5万亩。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模式,预计总产量可达3000吨左右。连日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抢抓时机,扎实有序开展青贮玉米的收割作业,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村民满喜高兴地说:“我这片地今年采用了浅埋滴灌和单元四株的新技术,四十亩地青贮长势非常好,一亩地能收青贮12000斤左右,足够家里用了。”

荞麦标准化种植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举措。为切实提高通辽市荞麦产业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步伐,2015年4月14-15日,通辽市质监局与农牧业局联合组织专家,就通辽市荞麦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进行技术培训。

通辽市农科院荞麦研究所张春华研究员分别在奈曼旗、库伦旗就国内荞麦产业现状、标准化种植技术及大垅双行种植新技术进行了讲座,学员有科技局领导、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各乡镇苏木主管农业的副镇长、科技村长、农业种植大户、种植能手,总人数达200人次,共发放资料700余份,学员认真听、仔细记录,讲座结束后很多学员 索要资料,表示回去后大力宣传新的种植技术。

通过科技讲座活动,让前来参加学习的学员饱尝了一顿荞麦标准化种植新技术的“科技大餐”,同时也树立了学员对农业新科技发展的新观念。

技术革新,沙地变良田
内蒙古通辽荞麦种植采用新技术,标准化种植模式吸引关注
合作共赢,订单种植新篇章 荞麦加工,产业升级新动力 科技培训,推动产业标准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