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春季散养户或小规模猪场需警惕仔猪渗出性皮炎

因为春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回暖,湿度增加,猪场中常见的皮肤病——仔猪渗出性皮炎,也开始进入高发期。尤其是在散养户或小规模猪场,由于饲养管理相对粗放,更容易引发此类疾病。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原因及预防措施。

春季散养户或小规模猪场需警惕仔猪渗出性皮炎
症状 描述
皮肤发红 病猪皮肤出现红色斑点,似被巴掌打或热水烫过。
精神沉郁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
水泡形成 皮肤潮红处出现2~3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泡。
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至40℃~41℃。

仔猪渗出性皮炎主要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发于5~6日龄哺乳仔猪。预防措施如下:

加强初生仔猪护理,注意保暖、通风和消毒。

加强伤口护理,避免细菌感染。

加强母猪护理,提高母猪健康度,改善奶水质量。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减少病原菌滋生。

合理调整仔猪饲料,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增强免疫力。

母猪产前20天添加喘咳新1kg/t,连用10-14天,净化体内病原;同时添加福拜1kg/t,连用7天,进行全面的驱虫。

母猪分娩时采用“常规助产六字诀”和“紧急助产六字诀”进行助产,减少难产,缩短产程,提高仔猪活力。

母猪产后进行宫炎净+恩诺清及时的护宫,减少子宫内膜炎和产后不吃的发生。

在哺乳料中添加仔多多500g、健力源500g、肠生源1kg,提高母猪健康度,改善奶水质量。

仔猪出生后采用正确接产五部曲进行接产,注意工具的严格消毒,减小创面,及时做好仔猪保健工作。

产房做好全进全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进行全身清洗,产前产后也要进行母猪清洗和产床的清洗,清洗完后必须擦干并保持干燥。

注意通风换气,注意保温的同时提高空气质量。

对于膝关节磨损、肢蹄损伤、转群打架等,要注意产床尖锐部位需及时处理,产床垫麻袋减少磨损,胶布包裹仔猪腕部,转栏后可摆放饲料袋吸引猪群注意力,尽量做好预防措施。

如有伤口形成,用伤口处理剂进行喷洒伤口,垂直喷三秒,一天一次;伤口严重或已感染猪只,同时肌注速倍治,0.1ml/kg体重,一次即可。

如遇到皮痂较多的仔猪可用温水洗去皮痂,再用加有敏感性抗生素的菜籽油或其他油进行患病部位的涂抹。

回顾完春季散养户或小规模猪场需警惕仔猪渗出性皮炎,一种常见皮肤病。的内容,下一步是春季猪场防仔猪皮炎,案例解析与趋势展望。

病例解析:春季猪场仔猪皮炎的典型症状

在春日的养猪场,一场突如其来的皮肤病悄只是至。一头头仔猪的皮肤开始出现异常,原本红润的皮肤变得潮红,仿佛被无形的巴掌击中,又像是被热水烫伤。病猪显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虽起初正常,但一两天后,皮肤潮红处便出现了微小的黄色水泡,伴因为低沉的呻吟声和特殊的腥臭味,体温也攀升至40℃~41℃。

猪痘,多发生在4~6周龄的仔猪及断奶仔猪身上,四季均有发生,但春末和秋初更为常见。这种病症在无毛或毛少的部位,如鼻吻、眼睑、腹部、四肢内侧、乳头等处,会形成红色小斑点、丘疹、脓疱,最终结痂脱落。尽管猪痘无特效疗法,但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加强卫生管理,清除一切外寄生虫,是控制猪痘的最佳手段。

春季散养户或小规模猪场需警惕仔猪渗出性皮炎
案例探讨:渗出性皮炎的春季高发原因

渗出性皮炎,俗称猪油皮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油脂样渗出、表皮脱落、小水泡形成以及体表痂皮结壳为特征。该病多发于寒冷潮湿的冬春季,哺乳仔猪及刚断奶保育猪是主要受害者。尤其是在散养户或小规模猪场,由于圈舍条件差、饲养环境不佳、饲料营养不全面,更容易诱发此病。

加强初生仔猪护理仔猪间打架咬伤、粗糙地面摩擦、患疥癣抓伤等,都可能导致伤口感染。规范操作环节,严格消毒工具,及时做好仔猪保健工作至关重要。

减少母猪垂直传播母猪产前20天添加喘咳新1kg/t,连用10-14天,净化体内病原;同时添加福拜1kg/t,连用7天,进行全面的驱虫。母猪分娩时采用助产技巧,减少难产,提高仔猪活力。

保持环境清洁产房要进行全进全出管理,彻底清洗消毒。母猪进产房前后及产床清洗后,必须擦干并保持干燥。注意通风换气,同时提高空气质量。

伤口护理对伤口进行及时处理,如使用伤口处理剂喷洒伤口,严重或已感染猪只,肌注速倍治。对于皮痂较多的仔猪,可用温水洗去皮痂,再涂抹加有敏感性抗生素的油。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春季猪场仔猪皮炎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仔猪、母猪、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猪场健康,保障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