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提高雏鹅成活率,需关注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关键环节

雏鹅,作为养殖业的宝贵资源,其成活率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要想提高雏鹅的成活率,必须关注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这两个关键环节。

提高雏鹅成活率,需关注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关键环节
一、饲养管理 1. 营养补充

由于弱雏的采食量少,体内主要营养素的积存量少,甚至处于某些营养素的临界缺乏状态,只有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促进其恢复。可以通过在饮水器内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复合维生素、小苏打等以调节其生理机能、增强其抵抗力,同时增加配合饲料的使用量。

2. 保温措施

雏鹅调节体温能力差,保温时间为2-3周,保温时间长短和温度增减,要根据环境气温变化和雏鹅生长发育情况而定,通常是1-5日龄为26-28℃,6-10日龄为24-26℃,11-15日龄为22-24℃,16-20日龄为20-22℃,往后保持在18℃以上。日常注意观察,防止相互取暖而发生挤压。

3. 卫生消毒

保持地面和栏舍干燥。开水与开食。雏鹅第一次饮水叫开水,雏鹅应在出壳后24小时内开水。冬春寒冷季节,要饮温水。若鹅苗经过远距离运输, 喂给5—10%的葡萄糖水,有利提高成活率。第一次喂料叫开食。一般应在出壳后36小时以上进行。开食过早易患消化不良,开食应选择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易消化的饲料。

二、疾病防治

雏鹅的主要传染病有: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和新型病毒性肠炎。这3种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危害雏鹅为主的传染病,一旦雏鹅发生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常常导致高达30%~90%的死亡率,这也是引起雏鹅死亡的最关键因素。

由于绝大多数的鹅采用地面散养方式,经常与比较脏的地面接触而容易发生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因此需要定期使用一些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防治。一般可以考虑在1~4日龄雏鹅的饮水中添加庆大霉素,20~23日龄在饲料中添加驱蛔虫和绦虫的药物。

育雏期间由于要求舍内温度较高,开始为29℃左右,以后逐渐下降至20℃左右。当外界温度偏低的时候进行通风换气时如果不注意,使凉风直接吹到雏鹅身上则很容易导致发病。

疾病名称 防治措施
小鹅瘟 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续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鹅白痢 用辣椒粉、生姜适量。
寄生虫病 定期使用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防治。
提高雏鹅成活率,需关注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关键环节
科学保温,呵护雏鹅成长

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是提高雏鹅成活率的关键。保持地面和栏舍干燥,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注意观察雏鹅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鹅业发展,绿色消费趋势

鹅肉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品,因其抗病力强、药物使用少等特点,符合现代人的绿色消费需求。此外,鹅羽绒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以河南省为例,2004年的饲养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活鹅销售价格长期高于活鸡,饲养效益显著。

湿度控制,避免疾病滋生

保持育雏室适宜的相对湿度同样重要。过高的湿度可能导致垫草发霉,引发曲霉菌病,同时还会引起雏鹅皮肤瘙痒,影响羽毛生长和御寒能力。此外,高湿度还可能导致腿部疾病。

提高雏鹅成活率不仅要做好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还要注意鹅苗的选择。选择孵化厂或养殖基地时,要考虑种蛋来源、卫生管理等因素,确保雏鹅的质量。

弱雏复壮,关注个体差异

在育雏过程中,弱雏的处理尤为重要。及时将弱雏隔离,提供充足的营养和保温措施,有助于其恢复健康。同时,合理使用药物,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减少意外伤亡,确保雏鹅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