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养殖苗种繁殖:探讨鳙鱼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在养殖中的应用
鳜鱼,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养殖技术备受关注。其中,鳜鱼人工繁殖技术更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将深入探讨鳜鱼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在养殖中的应用。
设施名称 | 数量 | 面积 |
---|---|---|
鳜鱼亲鱼池 | 2口 | 2667平方米 |
家鱼产卵池 | 1口 | 40平方米 |
家鱼孵化桶 | 110只 | 每只桶的容量 |
为探索鳜鱼在本地自繁自育技术,2011年至2013年,扬州市江都区水产管理站承担了江苏省三项工程“鳜鱼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2012年5月至6月,项目组先后开展了鳜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等工作。
1. 亲鱼选择:从市场上购买或从天然捕获的亲鱼中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2~3冬龄个体,要求雌性100克、雄性150克以上。
2. 人工催产: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按2~3尾雌鱼设置一个“三合瓦片”作为人工鱼巢,一般12小时后雌、雄鱼即配对产卵、受精,检查瓦片即可看到雄鱼护卵。
3. 孵化与苗种培育:水温21℃~24℃经72小时即可孵化,初孵仔鱼长4.2~4.4毫米。在环道中孵化应加大流速,每秒不能低于0.2米。受精卵经3~4天,即可孵化出苗。
4. 苗种培育:池中投放适量水草,为仔鱼提供栖息场所。仔鱼食料可用鸡粪等堆肥培养小型浮游动物,并补喂蛋黄等;因为鱼苗的生长,可增投豆浆、鱼糜等。
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人工繁殖,可以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鳜鱼人工繁殖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这项技术,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保障苗种供应,推动鳜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设施搭建:基础建设是关键鳙鱼的人工繁殖, 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以某养殖场为例,其鳜鱼亲鱼池设有两口,总面积达2667平方米。此外,还配备了家鱼产卵池一口,面积为40平方米,以及110只孵化桶。这些设施为鳜鱼的人工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扬州市江都区,某养殖户采用项目组的技术,成功培育了1.1厘米至1.5厘米的鳜鱼苗。这些苗种在当地池塘养殖条件中表现良好,成活率较南方调进的鳜鱼苗明显提高。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本地化技术在鳜鱼人工繁殖中的应用价值。
苗种培育:科学管理提升养殖效益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保障苗种健康 未来展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将更加成熟,为养殖户带来更多收益。未来,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为我国渔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