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鱼白衣病是鱼类常见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从患病鲫、鲢、鳙、鳊等鱼体上分离出一菌株,经腹腔注射及浸泡感染,能引起鱼患典型的出血病症和死亡,其半数致死量)为1.48×10~5个菌/鱼。该菌发酵分解糖类,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实验为阳性,具极生单鞭毛,革兰氏阴性,对... 沈锦玉;陈月英;沈智华;钱冬;杨成亮。
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为最适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
鱼种在培育过程中,定期每立方米水体用10~25克生石灰化浆泼洒消毒,连用2~3次,调节池水PH值至8左右。另外,也可将病鱼转到微碱性鱼池内养殖。
浙江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研究:Ⅰ.嗜水气单胞菌.
白衣病病原是嗜酸卵甲藻,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中央有一圆形的核。
近年来,因为我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区开始发展高密度水产养殖,这导致鱼类相关疾病暴发较为常见。报道中嗜水气单胞菌病原多见且危害严重。
嗜水气单胞菌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其广泛存为重要的人畜共患性病原,该病原亦可感染鱼类,给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主要危害草鱼、鲢鱼、鳙鱼、青鱼等养殖鱼类。生存环境:常出现在淡水,海...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该菌引起的鱼类疾病在中国大面积流行,给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才引起重视。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1891年,Sanarelli描述了嗜水气单胞菌,当时他称之为Bacillus hydrophila fuscus,随后人们发现该菌能引起...
气单胞菌败血症是影响我国淡水养殖业最主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鳜鱼等淡水养殖鱼类,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60亿元。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中,细菌性败血症和应激性出血病是鱼类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只是,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措施未能使该病的爆发和危害减少,造成的损失仍然困扰着淡水养殖业,也引起学术界对该病致病...
目前,我国水产界对于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疾病防治方法,特别是防治药物、疫苗的研究和制作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得到严格控制和有效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具有广泛的致病性,感染包括冷血动物在内的多种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禽类及哺乳类,引致败血症或皮肤溃疡等局部感染,是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水温高的...
嗜酸卵甲藻感染的鱼,初期在池塘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上形成1~3个小圈,环游不息,鱼的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白点逐渐蔓延全身至尾柄,且在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病情严重的鱼体表白点在尾柄、体两侧、头部连接处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鳞片部分脱落,体表发炎、溃烂。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鱼类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内部组织损伤及在水产养殖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措施,以为鱼类健康生态养殖提供指导。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病理特征;鱼类免疫 中图分类号:S 968.1 文章编号:1672–614603–0033–06 文献标志码:A。
症状 | 描述 |
---|---|
体表充血 | 鱼体表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严重时全身充血 |
眼球突出 | 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充血 |
鳍条出血 | 鳍条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严重时鳍条断裂 |
内脏出血 | 内脏器官出现出血,严重时内部器官出血 |
刚刚提到了鳡鱼白衣病是鱼类常见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危害严重。,下面我们来说鳡鱼白衣病防治策略研究。
白衣病的病原特性 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强烈的毒性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和肠毒素等。这种细菌在鱼体内部发酵分解糖类,并表现出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阳性反应。它的形态为极生单鞭毛,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为了有效控制鳡鱼白衣病,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通过病原分离和鉴定,明确了嗜水气单胞菌为白衣病的直接原因。我们研究了该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为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我们针对该菌的致病机制,研发了一系列防治药物和疫苗,以实现对白衣病的有效控制。
未来展望 因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类疾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鱼类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以期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