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繁殖:探讨人工养殖条件下虹鳟鱼的繁殖技术
虹鳟鱼,作为一种珍贵的冷水性养殖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我国,虹鳟鱼的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本文将重点探讨人工养殖条件下虹鳟鱼的繁殖技术。
虹鳟鱼的产卵期因地域不同而异,北京地区一般在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山西太原为每年12月至翌年2月,黑龙江地区为1月至4月。产卵期的提前或推迟主要受水温与光照的影响。在平均水温过高的水体中,虹鳟的性腺可能无法按期成熟,而适当延长每天的光照时间可以促使产卵期提前。
受精卵的孵化水温范围为6至13℃,最适水温为8至10℃。在水温9℃时,孵化期约为36至38天。孵出的鱼苗会静卧在阴暗的水底砂砾间,呈聚集状,依靠卵黄提供营养。经过15至20天,卵黄吸收2/3时,鳔开始充气,鱼苗开始向水面游动觅食。
产卵期 | 地区 | 水温 | 光照 |
---|---|---|---|
11月至翌年1月 | 北京 | 6-13℃ |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
12月至翌年2月 | 山西太原 | 6-13℃ |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
1月至4月 | 黑龙江 | 6-13℃ |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
虹鳟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是虹鳟养殖业的重要技术环节。以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为例,于每年1月选择800尾3龄虹鳟雌鱼,雌雄比为3:1,分为两组进行试验。一组A组,300尾,100尾投喂汉业人工配合饲料。
虹鳟鱼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人工繁殖易于操作等特点,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四大优质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流水环境中养殖虹鳟鱼,每亩水面年产鲜鱼3万至3.5万千克,经济效益显著。
1. 选择具有砂砾底质、水质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床作为产卵场。
2. 雌鱼用尾鳍挖掘产卵坑,产卵于坑内,雄鱼保护,防止其他雄鱼侵入。
3. 卵受精后,亲鱼用尾鳍煽动砂砾覆盖。
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在我国的养殖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了解虹鳟鱼的产卵期、孵化条件、人工繁殖技术要点等内容,有助于提高虹鳟鱼的养殖效益。
只是,水温过高却会阻碍虹鳟鱼的性腺成熟。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延长每天的光照时间成为了关键。这样的自然法则,为虹鳟鱼的养殖户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虹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其正常生长水温范围为1至24℃,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4至16℃。水体含氧量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虹鳟鱼性成熟后,雌鱼每年产卵一次,每次产卵量在1000粒左右。
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要求较为严格,孵化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刺激和外来环境的干扰,因此受精卵的孵化应尽可能在室内进行。孵化室的面积应根据生产苗种的量来决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