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尝试养殖蚯蚓,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
在蚯蚓养殖示范区的实验基地里,梁山中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镇农业办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和探索蚯蚓养殖的最佳条件和方式,了解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繁殖能力。九户镇兴扈联合社蚯蚓养殖产业示范区是由九户镇兴扈联合社与梁山中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创建的,总占地面积50余亩。
九户镇兴扈联合社蚯蚓养殖产业示范区串联起一条有机固废物预处理—蚯蚓养殖—医药原料—蚯蚓有机肥的生态循环产业链。鄂尔多斯市蚯蚓养殖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在达拉特旗万通农牧业科技园区和达拉特旗风水梁园区落地,成为促进绿色种养,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养殖的蚯蚓预计将在春节之后可进行销售。发展经果林下养殖蚯蚓,利用家畜粪便结合农业废弃物经过简单堆积发酵就可以直接养殖,且蚯蚓粪具有干净、卫生、无异味、通风透气性好,保水、保肥性好,肥力持续时间长、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快、无污染环境等特点,是种植瓜果和蔬菜的理想肥料。
滨州市林业局研究员刘春杰说,阳信县天翔生态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林下养牛、养蚯蚓,是一种高效林下循环经济模式,向绿而兴,蚯蚓养殖开启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
万通农牧业科技园区主要打造蚯蚓种苗养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实施大棚养殖14亩、露地养殖36亩,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农作物秸秆是人类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是畜禽饲料的有效供给资源,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我国农民对作物秸秆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不过由于以前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作物产量低,秸秆数量较少,秸秆除少量用于垫圈,喂养牲畜,部分用于烧火外,大部分秸秆被废弃。
侧柏和国槐1200余株、山杏和玫瑰2万余株;发展林下养殖蚯蚓,探索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近年来,该合作社围绕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农家乐旅游进一步发展壮大。
据悉,田园牧歌公司自2022年2月实现首期养殖,串联起一条有机农业种植基地—农作物下脚料—畜禽养殖基地—畜禽粪便—蚯蚓养殖—蚯蚓有机肥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记者从市种植业管理站土肥农能科了解到,近几年,慈溪、余姚、象山等地已有农户开始关注蚯蚓产业,纷纷养殖起蚯蚓。经过饲养的蚯蚓,有的被运往药厂提取有机酶,用于治疗血栓疾病;有的运往饲料市场,用于养殖业,喂养畜禽后,畜禽粪便又成为蚯蚓的美食。
在慈溪周巷西三村,曾宝银去年起开始养殖蚯蚓,并和余姚泗门镇的一个养牛场签下了牛粪收购合同。“蚯蚓吃掉牛粪,排出蚯蚓粪,可作为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西蓝花使用蚯蚓粪培育,出苗时间要比普通的快两天。此外,蚯蚓可作甲鱼、青鱼等水产养殖的强化饲料,能减少15%左右投饵量,提高20%左右的幼苗成活率,产出的肉质更鲜美。”今年,曾宝银还和周巷几家大型西蓝花、多肉等蔬果育苗基地签订有机肥供货协议。
在余姚小曹娥镇朗海村,陈盛国采用污染治理和资源开发的模式,对有机废物处理和利用进行探索。除了畜禽粪便、秸秆,他还用餐厨垃圾等废弃物作为蚯蚓“美食”。蚯蚓将这些有机物转化为高价值的生物肥、动物蛋白,让废弃物可持续循环利用。
来自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蚯蚓繁殖能力极强,几个月即可产一次卵,一次引种就可以循环繁殖使用。一亩地可产出蚯蚓粪有机肥16吨、蚯蚓体2吨,每年可处理畜禽粪50多吨。按照目前蚯蚓粪900元/吨、蚯蚓体零售价3.6万元/吨算,每亩产值达到8万多元。
地区 | 养殖户 | 养殖方式 | 养殖效益 |
---|---|---|---|
慈溪 | 曾宝银 | 牛粪养殖 | 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
余姚 | 陈盛国 | 餐厨垃圾养殖 | 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 |
在梁山,一座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园区正悄然崛起,这里的故事,要从梁山中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蚯蚓养殖实践说起。
探索与研发:打造蚯蚓养殖最佳模式因为蚯蚓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蚯蚓养殖将成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