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女博士放弃高薪,投身农村养蚯蚓
在7年前,就有一位南京大学女博士,放弃200万年薪,选择回农村养蚯蚓,让许多人倍感惋惜!这位名叫法月萍的女博士,44岁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市里稳定高薪的讲师工作,回到农村老家,投入200万元承包400亩地养殖蚯蚓。
地下养蚯蚓,产生的有机肥供养地上的西红柿,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喷施着蚯蚓活性酶多肽液,种出的西红柿绿色有机、酸甜爽口,吸引来许多采摘的游客。“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安全,收益是普通西红柿的三倍多。”在法月萍蚯蚓生态循环示范园区,她谈起了她的大农业、大环保产业构想。
项目 | 描述 |
---|---|
蚯蚓生态循环科技 | 深化废弃物的利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发展。 |
绿色循环的种养加模式 | 包含着三产融合和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人们意识上的转变,更需要在技术、农业生产结构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
看着地里的蚯蚓日渐肥硕,收购蚯蚓的客商纷至沓来,只是法月萍却一一谢绝了。她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卖蚯蚓,而是继续深入探索蚯蚓生态循环科技,希望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改变。
村里来干活的员工很是费解:不卖蚯蚓就少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有时候员工的工资实在发不出来,还是靠法月萍出去讲两天课的讲课费发的工资。即便是这样,她也坚持不卖蚯蚓。大家不知法月萍葫芦里卖得什么药,甚至有人称她为“疯婆子”。
“蚯蚓是勤劳的地下工作者,它们的消化系统能分泌多种酶,可以把吃进去的有机废弃物迅速分解,转化成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经排泄后成为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节约成本,还可增加收成。”2011年,在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后的法月萍因为一个项目对蚯蚓产生了好奇,通过查阅国内外六百多篇论文,她发现了蚯蚓的独特“魅力”。
来村子的这个人叫法月萍,是一个女博士。但就是这么一个年赚200万的人,突然辞职来到这边养起来蚯蚓。
“这个牛粪很好,透气性好,氮含量高,是我们需要的优质粪。”高青县高城镇的一家养牛场内,一位时尚而干练的女性随手抓起牛粪在鼻尖一闻,分析得头头是道。
法月萍却在事业有成的时候,突然改变了人生方向。二、放弃200万年薪,选择回农村养蚯蚓
2014年3月,法月萍拿出200万元积蓄,又筹集了300万元,在高青县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开始了蚯蚓养殖。一同来创业的还有她山大的学妹,管理学硕士王晓晶。
经过6-7年的探索发展,目前,法月萍的蚯蚓生态基地已 至江苏、广西等地,绿色循环的种养加模式正在快速辐射全国。法月萍告诉记者,从蚯蚓中提取的蚯蚓活性酶多肽液喷施于农作物叶面,可以实现化肥减施、农业增效,让土壤更有生机的效果。
首篇报道就刊发了咱德州一位养蚯蚓女博士的故事——《中国妇女报》5月17日报道小蚯蚓能长成大产业吗?女博士法月萍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为此她放弃高薪回乡养蚯蚓,养了蚯蚓却不卖,她的目标是——利用蚯蚓生态循环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发展。
春风得意的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白领生活,而她却回到农田,成为了蚯蚓女博士。经过缜密的思考,带着骨子里的拼劲儿,她决定投资农业,做起蚯蚓产业。
“从牛粪转化为蚯蚓粪,价值提升了数十倍,但是蚯蚓的附加值远远不止于此。”法月萍坚持着她的信念。
“高青有得天独厚的牛粪资源,与秸秆、杂草等有机废弃物混合发酵,是养殖蚯蚓的天然温床。”一垄一垄的田地里,法月萍与王晓晶熟练地扒开土壤,翻出地下密密麻麻蠕动着的蚯蚓,顺势捧入手中,毫不发憷。
这是红蚯蚓,繁殖力强,废料的分解力强。一亩大田投种300公斤,可分解100吨牛粪,产出40吨蚯蚓粪,至少收获1.5吨鲜蚯蚓。
来到德州禹城的法博士蚯蚓标准化研究中心,连夜从高青运来的红蚯蚓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被提取成几种神秘的液体。
我们在烟台苹果、高青冬桃、草莓等果蔬上喷施过,质量、产量有明显提高。
蚯蚓体内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许多活性物质,像蚓激酶、不饱和脂肪酸、胶原蛋白等,我们正在进一步试验提纯,应用于健康产业方面,提升蚯蚓的产业链和附加值。
刚刚说了蚯蚓女博士放弃高薪,投身农村养蚯蚓,探索生态农业新路径。,现在继续说蚯蚓博士农村养蚯,生态农业新实践。
从高薪白领到蚯蚓女博士“我一直对农业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蚯蚓养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法月萍说。她通过查阅国内外六百多篇论文,发现蚯蚓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独特价值,这让她坚信自己的选择。
绿色循环,打造生态农业新实践 坚持信念,拒绝短期利益 产业链延伸,提升蚯蚓附加值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