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红米恶苗病是红米幼苗期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水稻恶苗病,这一水稻幼苗期的常见病害,如同潜伏在田间的隐形杀手,严重威胁着红米的产量与品质。本文将深入探讨红米恶苗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策略,为农民朋友们提供有效的防治指导。

红米恶苗病是红米幼苗期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一、红米恶苗病的症状与危害
症状 描述
植株矮化 病苗生长缓慢,植株明显矮于健康植株。
叶片发黄 病苗叶片发黄,逐渐变褐,严重时叶片枯死。
植株扭曲 病苗茎秆扭曲,根部腐烂。
产量下降 病苗成活率低,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红米恶苗病的发生,不仅影响红米的产量,还会降低其品质,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红米恶苗病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土壤不带菌。在播种前,种子上的病菌侵入幼苗,导致病害发生。

种子带菌:使用带菌的种子是红米恶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稻草传播:病稻草上的病菌可传播至健康种子,导致病害发生。

气候因素:雨水充沛、湿度大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1.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使用药剂浸种可以有效预防红米恶苗病。常用的浸种药剂有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氰烯菌酯等。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红米恶苗病的关键。农民朋友们应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能的红米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3. 清洁田园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稻草,集中处理,减少病菌的传播。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5. 药剂防治
红米恶苗病是红米幼苗期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恶苗病,学名串珠镰孢菌,是一种常见的侵染性病害。它主要在红米苗期至抽穗期发生,分蘖期尤为严重。种子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病稻草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例如,李先生在今年的水稻种植中,采用了这种浸种方法。经过处理后,他的稻田中恶苗病的发生率大幅降低,产量也得到了保障。

防治策略二:选育抗病品种

田间管理对于防治恶苗病同样重要。生产上应先晒种1-3天,选种后开始浸种。浸种时间根据温度条件而定,一般正常温度下浸种48小时,低温条件下可延长至60小时。

红米恶苗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从种子处理、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恶苗病的发生率,保障红米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