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立枯病是荞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农民朋友问到的这种情况是荞麦立枯病。荞麦立枯病俗称腰折病,是荞麦苗期的主要病害。立枯病的主要症状是:有的种子在萌发出土前感病,在土内形成黄褐腐烂;有的是出土成苗后感病,在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的凹陷斑,病斑 绕茎一周后,引起植株折倒,萎蔫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发生分布:荞麦立枯病在我国多个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重要性:荞麦立枯病能够导致荞麦植株的叶片枯黄、早落,严重时甚至导致植株死亡,从而显著降低荞麦的产量。
病原菌种类及侵染过程病原菌种类:病原菌为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侵染过程:病原菌以菌丝形态在荞麦的叶片、茎或根部生长,通过吸取寄主的营养来生存和繁殖。
科学研究进展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原菌的生长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
防治方法药剂拌种:可用多菌灵或五氯硝基苯250克与100斤种子拌种。
苗期管理:遇雨及时排水,防止积涝。
发病初期防治:喷施2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0%恶霉灵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病害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立枯病 | 茎基部红褐色凹陷斑 | 药剂拌种、苗期管理、发病初期防治 |
轮纹病 | 叶片出现轮纹状病斑 | 药剂防治、合理轮作 |
褐斑病 | 叶片出现褐色病斑 | 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管理 |
霜霉病 | 叶片出现霜霉状病斑 | 药剂防治、合理轮作 |
病毒病 | 叶片出现黄化、畸形等症状 | 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病毒传播 |
白霉病 | 叶片出现白色霉层 | 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管理 |
斑枯病 | 叶片出现黑色斑点 | 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管理 |
通过对我国荞麦主产区荞麦立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病主要危害荞麦幼苗,严重导致幼苗萎蔫枯死;同时明确了该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及发病规律,并提出了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荞麦立枯病是荞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对产量的影响不容忽视。了解病害的症状、病原、防治方法以及相关研究进展,有助于农民朋友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提高荞麦产量。
在荞麦种植区,农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荞麦立枯病。这种病害,也被称作“腰折病”,是荞麦苗期的一大劲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种病害,并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
荞麦立枯病的症状识别荞麦立枯病最明显的症状出现在茎基部。初期的病斑呈红褐色,形状为凹陷。因为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环绕整个茎部。这种情况下,荞麦植株往往会因为支撑不住自身的重量而折断,导致萎蔫甚至死亡。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导致荞麦叶片枯黄、早落,严重影响到荞麦的产量。
荞麦立枯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在低洼潮湿、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的地块。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因为荞麦的播种出苗,病原菌开始侵染幼苗,形成初侵染源。随后,通过流水、农具等途径,病原菌会进行多次再侵染,导致病害的广泛传播。
药剂拌种:使用多菌灵或五氯硝基苯250克与100斤种子拌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及时排水:在苗期遇到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涝,减少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2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0%恶霉灵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施,控制病害的发展。
在某地,农民张大哥的荞麦田就曾遭受过严重的立枯病侵袭。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为他提供了以下建议:
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在苗期遇到雨天,及时进行排水,减少病害的传播。
最后,在发病初期,使用甲基立枯磷进行喷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张大哥的荞麦田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也恢复了正常。
未来展望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荞麦立枯病的防治将更加有效。同时,农民朋友们也要提高自身对病害的认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荞麦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