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产业市场竞争力不足,亟待提升
尽管当前市场低迷,但我国肉牛产业仍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和养殖户应抓住机遇,通过合作联盟、品牌共建等方式提升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肉牛行业社会资本强势注入,海外并购加剧,“互联网+肉牛养殖”等各式各样具有时代特色的肉牛产业模式也应运而生。为应对不断升级的挑战与压力,国内牛业企业创新思路,强化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日渐增强。
我国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在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有较大差距。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肉牛屠宰胴体重低出近100kg,养殖成本却高出1倍以上,致使国产牛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牛肉生产成本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严重影响我国牛肉产品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肉牛群体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饲草料供给基本平衡,产业科技支撑成效显著。
解决方案我国肉牛产业亟待全链条提速。近年来,发展养牛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能“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次会议的主办地宣汉县是四川省第一养牛大县,由当地精心培育的“蜀宣花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乳肉兼用牛新品种,能较好适应南方高温、高湿自然气候和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当地政府坚持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母牛养殖,在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向母牛养殖户倾斜,加快了“蜀宣花牛”新品种成果研究与推广。
同时,宣汉县以南方山区饲草饲料综合利用为特色,始终坚持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助推了农民增收和牛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宣汉县成功建立起“育种—扩繁—产业化”的牛产业模式,对于引导全国牛业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应对挑战因为我国与澳大利亚等主要畜产品出口国自贸协定的签署和落实,低价进口牛肉大量进驻国内市场,对于我国肉牛产业造成一定冲击。本次大会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牛业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业内知名人士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家、有关部门领导与相关行业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代表6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2014年我国肉牛存栏数为7040.9万头,出栏数为4929.2万头,牛肉产量达689万吨,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0%;奶牛存栏数为1499.1万头,牛奶总产量达3724.6万吨,占世界牛奶总产量的5.2%。牛肉及牛奶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3位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肉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全国散养户比重持续下降,适度规模化及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出栏肉牛总数约占到全国年总出栏数的46%。”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希荣说,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全面推进“粮改饲”试点项目,并不断扩大实施范围,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的建立,也为养牛业等节粮型畜牧业的持续发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年份 | 肉牛存栏数 | 出栏数 | 牛肉产量 |
---|---|---|---|
2014 | 7040.9 | 4929.2 | 689 |
2015 | 7100 | 5000 | 700 |
2016 | 7200 | 5200 | 720 |
简单了我国肉牛产业市场竞争力不足,亟待提升。,现在展开肉牛产业升级,案例先行,共谋未来的话题。
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通过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肉牛养殖场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饲料投放、环境控制、疾病监测等环节的自动化,使肉牛养殖效率提升了30%以上。
品牌建设成为了肉牛产业升级的关键。以某肉牛品牌为例,通过打造高端牛肉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了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同时,该品牌还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使产品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肉牛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某肉牛养殖企业与饲料企业、屠宰企业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面对进口牛肉的冲击,我国肉牛产业正在积极应对挑战,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某肉牛养殖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肉牛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了产品品质,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
肉牛产业的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养殖户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模式、科技赋能、品牌建设、合作共赢和应对挑战,我国肉牛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