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泥鳅病害频发,需遵循六要点防治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若放养密度过低,水资源将造成浪费;而密度过高则容易导致泥鳅患病。通常情况下,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则需减少。

泥鳅病害频发,需遵循六要点防治

近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捕捞强度加大导致天然泥鳅数量减少,人工养殖成为养殖户的新选择。养殖泥鳅应选择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在放养苗种前,需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种植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泥鳅养殖病害防治要点
序号 防治要点 具体措施
1 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 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保持水质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2 选择优质苗种 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3 保持水质清新 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4 合理放养密度 根据养殖水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放养密度。
5 做好水质培育 抓好水质培育,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量。
6 疫病防治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疫病防治措施。

气泡病:主要由于养殖水体较浅、静水状态导致水质恶化。防治方法:合理调整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新。

赤皮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选用优质苗种。

曲骨病:由寄生虫引起,主要症状为鳅体弯曲。防治方法:定期进行寄生虫检查,及时处理。

水霉病:由水霉菌引起,主要症状为鳅体出现白色斑点。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

肠炎:由细菌引起,主要症状为鳅体消瘦、食欲不振。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合理投喂。

在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先理解了泥鳅病害频发,需遵循六要点防治。,再来看泥鳅病害防治: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泥鳅病害频发,需遵循六要点防治

由于泥鳅养殖水域通常较浅,且多为静水,水质易恶化。因此,病害防治需注重科学投喂与施肥,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并定期更换新水,确保水质清新。

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泥鳅健康的关键。通过适时施用追肥,保持水质肥度,使水体保持活力。选择健康、活力强、体表光滑的泥鳅苗种,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

泥鳅养殖常见病害包括赤皮病、曲骨病、水霉病等。针对这些病害,

1. 清除敌害:蛙类、水蛇等是泥鳅的天敌,需定期清理池塘,避免敌害侵害。

2. 赤皮病防治: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免碰伤泥鳅,水质恶化时及时更换新水。

4. 水霉病防治:加强水质管理,避免水温过低,定期消毒池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