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浙江渔场大黄鱼、乌贼资源濒临枯竭

新华网杭州9月21日电伏季休渔期过后,浙江渔场迎来新一轮的开渔季。只是,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传来的消息却让人忧心忡忡: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正遭受严重危机,大黄鱼、乌贼等资源已濒临枯竭。

浙江渔场大黄鱼、乌贼资源濒临枯竭

浙江省拥有2.2万艘合法捕捞渔船,此外还有约1.2万艘“三无”渔船。这些渔船的存在,使得浙江渔场的资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资源危机:大黄鱼、乌贼濒临枯竭

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透露,浙江渔场目前的资源量大约为每年400-500万吨,而可捕量仅为资源量的一半,即200-250万吨。只是,近年来浙江渔场的实际捕捞量每年都超过300万吨,远超可捕量。

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徐汉祥指出,由于渔业资源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资源的品种和质量每况愈下。原本盛产的“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如今已名存实亡。带鱼和小黄鱼虽能维持捕捞,但种群结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明显,大黄鱼和乌贼已基本衰竭,很少能看到它们的踪迹。

过度捕捞:渔场资源持续恶化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童加朝表示,渔民为争夺资源,大量采用拖网、帆张网、灯光围网等资源杀伤大的作业方式,大大超过资源承载力,直接导致渔场资源持续恶化。“马力越来越大,网目越来越密,灯光越来越强,捕捞生产是大小通吃,赶尽杀绝。”童加朝说。

政府举措:修复振兴浙江渔场

为遏制渔业资源恶化态势,浙江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计划用6年时间,在打击取缔“三无”渔船、整治非法捕捞行为、减船转产、生态修复百亿放流等方面开展重要行动,使浙江渔场渔业资源水平在2020年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数据对比:资源品质下降明显
年份 可捕资源比例 直接上市比例
2002年 69% 31%
2010-2012年 30% 70%

徐汉祥还向记者介绍了一组对比数据,2002年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有69%可以直接上市,31%无法直接上市售卖,需加工成鱼粉等饲料。而我们在2010-201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0年时间比例已经完全倒过来,仅剩30%多的捕捞物可直接上市,绝大部分只能用于加工。

面对严峻的渔业资源危机,浙江渔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这片珍贵的海洋资源,让渔业可持续发展。

浙江渔场大黄鱼、乌贼资源濒临枯竭
生态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衰退

除了过度捕捞,污染也是浙江渔场资源衰退的一大原因。以杭州湾为例,我国最大渔场近海渔业资源已呈现枯竭之势。大量“三无”渔船的存在,以及渔民为争夺资源而采用的高强度捕捞方式,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解决方案:生态修复与减船转产 未来展望:创新模式探索新路径

在解决传统资源危机的同时,探索新的渔业发展模式也势在必行。例如,发展水产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培育新型渔业产业链等,都是值得尝试的途径。以浙江省某养殖企业为例,他们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大黄鱼养殖的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为浙江渔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