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瓣体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黄鱼养殖的寄生虫病
大黄鱼,作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鱼类,其养殖产业对当地经济贡献巨大。只是,大黄鱼瓣体虫病这一寄生虫病,却成为养殖者心中的一块“心病”。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一病害。
大黄鱼瓣体虫病病原为石斑瓣体虫,虫体呈卵圆形,身体中部略靠一边有一个卵圆性大核,前部及背部前缘有丛生纤毛。这种虫体能在水中迅速游动,对大黄鱼养殖构成严重威胁。
症状与危害大黄鱼瓣体虫寄生在鱼体表、鳍条、鳃丝上,导致鱼体黏液分泌增多,鳃部贫血呈灰白色,鳃丝浮肿,粘有许多泥样污物。病鱼食欲减退,摄食减少,离群慢游,体色变浅,呼吸困难,最终因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
症状 | 描述 |
---|---|
黏液增多 | 鱼体表黏液分泌异常增多 |
鳃部贫血 | 鳃部呈灰白色,贫血明显 |
鳃丝浮肿 | 鳃丝浮肿,影响气体交换 |
黏样污物 | 鳃丝上粘有许多泥样污物 |
食欲减退 | 病鱼食欲明显下降 |
离群慢游 | 病鱼离群,游动缓慢 |
体色变浅 | 病鱼体色变浅,失去光泽 |
呼吸困难 | 病鱼呼吸困难,影响生存 |
大量死亡 | 病鱼最终因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 |
大黄鱼瓣体虫病流行于夏季,主要危害2.5~10厘米的鱼种。池塘养殖以换水率低、池水污染严重的水池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1. 使用200~250ppm的福尔马林海水溶液浸洗20分钟,浸洗时密度控制在25~35尾/L,并充气增氧。
2. 以呋喃唑酮用淡水配成20mg/L的浓度,将病鱼浸洗3~5分钟。
4. 浸洗后在饵料中添加20~30%的抗菌素投喂5天至痊愈。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防治大黄鱼瓣体虫病,降低养殖损失。
刚才提到大黄鱼瓣体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黄鱼养殖的寄生虫病。,下面来说说大黄鱼瓣体虫病:养殖难题与解决方案。
病害 瓣体虫病的来龙去脉从6月份开始,三都湾各个养殖区陆续爆发瓣体虫病。与去年相比,今年发病时间有所提前,发病区域集中在网箱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宁德青山、斗帽和霞浦东安、盐田等地。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成为病害频发的主因。
某养殖户的网箱中,大黄鱼开始出现零星死亡,随后死亡数量逐渐上升。至6月25日,大量死亡,养殖户紧急采取治疗措施。6月28日,病情基本得到控制,7月10日,鱼群恢复正常。这起案例 提醒我们,瓣体虫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针对瓣体虫病, 未来展望:强化病害防控,保障养殖安全
瓣体虫病对大黄鱼养殖的威胁不容忽视。为了降低病害风险,养殖户应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同时,应关注行业动态,学习先进的病害防控技术,提高自身应对病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黄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