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病害防治:了解病害类型及成因
作者:花田诗客•更新时间:4小时前•阅读3
茼蒿,又称蓬篙、春菊、篙子秆,是菊科属中以嫩茎叶为食的一、二年生栽培种。由于病源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通过分苗或定植等农事操作进行接触传染,大多数由茎基部伤口侵入,引起薄壁组织坏死和维管束萎蔫,一旦发病很快就会引起全田大部分莱株萎蔫,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主要病害包括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细菌性萎蔫病、病毒病、叶枯病、叶斑病、炭疽病和菌核病等。
病害类型及成因病害名称 | 成因 | 症状 |
---|---|---|
猝倒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接触传染 | 幼苗猝倒,茎基部腐烂 |
立枯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接触传染 | 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植株萎蔫 |
霜霉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 | 叶片出现白色或灰绿色霉层,植株萎蔫 |
细菌性萎蔫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接触传染 | 植株出现萎蔫,茎基部腐烂 |
病毒病 | 通过蚜虫等传播 | 叶片出现黄化、畸形等病状 |
叶枯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 | 叶片出现褐色病斑,干枯脱落 |
叶斑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 | 叶片出现圆形至椭圆形病斑,灰褐色 |
炭疽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 | 叶片、茎蔓出现黑色病斑,干枯脱落 |
菌核病 | 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 | 茎基部出现黑色菌核,植株萎蔫 |
预防是防治茼蒿病害的关键。
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
深沟高畦栽培,改善田间排水。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发病后,及时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喷洒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用大将军+门神按600倍液稀释后浇灌。
或使用50%的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了解茼蒿病害的类型及成因,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才能有效防治茼蒿病害,保障茼蒿的产量和品质。
猝倒病是茼蒿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幼苗期。某地区茼蒿种植户小李,在种植过程中,发现部分幼苗出现萎蔫、倒伏现象。经诊断,确定为猝倒病。小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对土壤进行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土壤处理;最后,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猝倒病得到有效控制。
未来趋势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茼蒿病害防治将呈现以下趋势: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微生物菌剂等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综合防治: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实现病害的全面控制。
智能化监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病害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