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一般夏玉米2~3叶期即可出现病斑,5~6叶时病斑密集,叶片枯焦,而且病害的潜育期短,生长季节再侵染次数多,危害重,玉米收获后随病残体再行越冬。病菌发生的气候条件关键是温湿度。在具备了一定的菌源和感病品种基础上,病害发生程度决定于温湿度。对于小斑病,如7~8月份的温度较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在25℃以上,又遇多雨多露则发病重。另外玉米连作病重,靠近村庄病重,秸秆还田的发病重。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玉米小斑病:一种常见的病害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病害的侵袭,其中小斑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玉米小斑病的防治要点,供大家参考使用。

症状表现
症状类型 描述
不规则椭圆形病斑 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 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黄褐色坏死小斑点 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

1、如果发生情况不是很严重,染病的植株较少,那么不用管理,该时期对玉米的产量已影响不大。

2、如果发生情况很严重,田间大部分植株被感染,要尽快采取措施,常用的预防措施,目前显然已不太适合,唯有通过喷施杀菌剂来解决。针对玉米小斑病,常用药剂有:30%苯甲·丙环唑、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防2~3次。

2.中耕划锄。降低土壤湿度,改善田间环境条件。

玉米小斑病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一般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重大损失。

1.摘除病叶。发病初期,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摘除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隔7~10天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 有明显效果。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3.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玉米小斑病的成因复杂,其中田间堆积物中的阴暗潮湿环境是病菌滋生的重要场所。此外,粗缩病,又称花叶病毒,也会对玉米造成严重影响。这种病害会导致病株叶片变宽变厚,颜色浓绿,生长高度不及健康植株。值得注意的是,粗缩病的发病与温度密切相关,尤其在冬季气温偏高时更为严重。针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 要采取摘除病叶的措施,发病初期,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并定期进行清理,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同时,中耕划锄有助于降低土壤湿度,改善田间环境条件,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摘除病叶、中耕划锄、药剂防治和增施磷钾肥等措施都是有效的防治手段。未来,因为科技的发展,新型杀菌剂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此外,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优化种植模式,也可以降低小斑病的发生风险。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玉米小斑病的蔓延,保障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