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烂秧是水稻播种后因土壤、气候等因素导致的秧苗死亡现象
序号 | 内容 | 备注 |
---|---|---|
1 | 引致水稻烂秧的病原真菌,均属于土壤真菌。 | 土壤中的真菌是烂秧的主要原因之一。 |
2 | 烂种指播种后不能萌发的种子或播后腐烂不发芽。 | 烂种会导致秧苗无法正常生长。 |
3 | 青、黄苗枯一般是由于在三叶左右缺水而造成的。 | 缺水会导致秧苗生长受阻。 |
4 | 水稻烂秧病在播种后几天发生,症状明显。 | 及时识别烂秧病,有助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
水稻烂秧,这个让农民头疼的问题,其实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1. 土壤因素
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不良的土壤条件会导致烂秧。例如,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不适宜、土壤缺乏有机质等,都可能导致烂秧的发生。
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烂秧的发生。劣质种子、发芽率低、种子带菌等,都可能导致烂秧。
播种后种子不能正常发芽,或者发芽后幼苗死亡。
2. 烂芽症状
幼苗的芽部腐烂,叶片发黄、萎蔫。
秧苗成片死亡,根系腐烂。
通过深翻、施肥、排水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选用发芽率高、无病害的优质种子,提高秧苗的成活率。
3. 控制播种期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开烂秧高发期。
4.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灌水、排水,保持田间湿润,防止烂秧的发生。
5. 药剂防治
在烂秧发生时,及时喷洒农药,如甲霜灵、敌克松等,控制病情的发展。
水稻烂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防治。通过改善土壤条件、选择优质种子、控制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烂秧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
早稻烂秧是水稻播种后因土壤、气候等因素导致的秧苗死亡现象。已经说过,下面看看水稻烂秧防治策略与案例解析。
案例一:科学管理,预防烂秧某农户在广西地区种植水稻,往年经常遇到烂秧问题。今年,他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效果显著。他在播种前进行了土壤消毒,确保了秧苗生长环境的健康。他严格按照当地气候特点,选择了合适的安全播种期。此外,他还注意科学管水,避免秧田积水。通过这些措施,他的秧苗生长状况良好,烂秧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江苏某地区,一农户的秧田出现了严重的烂秧现象。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绵腐型烂芽引起的。针对这一问题,农户采取了药剂防治措施。他选择了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喷洒,并及时更换了秧田的清水。经过几次施药,烂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秧苗生长恢复正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