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肉鸡养殖行业:现状、挑战与机遇
因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全球鸡肉的消费量将会持续增长。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肉鸡产品将在大部分国家成为第一大肉类消费品。在我国,因为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鸡肉需求总量也在逐步提高。目前,美国的人均鸡肉消费量达到44.03千克,欧盟人均消费量为19.40千克,这些数据远高于我国的人均消费量9.38千克,表明我国肉鸡产业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来看,我国家禽养殖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规模大群体产业模式仍占重要地位,现代化养殖模式正在兴起;生产条件因陋就简,设备实施差异大,总体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效率和水平较低;产品原始、商品属性低,品牌营销力度弱;产品内销比例高、加工与出口比例低。
肉鸡养殖行业现状分析近两年,为促进散养户转型升级,国家针对畜禽养殖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抬高了养殖业的准入门槛。只是,对于执行时的监督体系建立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肉鸡养殖新常态具有四大特点:
产能过剩:2010年至2013年,中国白羽肉鸡祖代引种量不断增长,大量进口导致产能过剩,致使中国白羽肉鸡父母代及商品代市场均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疾病风险:我国生物安全环境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家禽养殖量一直高位徘徊,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病原变异和毒力增加,新病增多,条件致病菌增加,使得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提高了养殖业的准入门槛,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
消费端风险: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禽流感的阴影,以及速生鸡的负面影响,使得消费者对工业化生产的白羽肉鸡存在误区。
我国家禽养殖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禽饲养量、禽蛋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禽肉产量世界第二。目前,我国家禽业正经历一个转型期:从生产方式简单、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低下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过渡。
因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愈加重视,以及禽流感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家禽业,加之速生鸡的负面影响,公众对工业化生产的白羽肉鸡还存在着误区,需要持续地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才能改变。
行业深度洞察与差异化策略建议问题 | 深度洞察 | 差异化策略建议 |
---|---|---|
产能过剩 | 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跌。 |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 |
疾病风险 |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对养殖户造成损失。 |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
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政策引导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 | 积极参与政策实施,提升自身竞争力。 |
消费端风险 | 消费者对工业化生产的白羽肉鸡存在误区。 |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消费者信任。 |
由2016年中国肉鸡养殖行业:现状、挑战与机遇引发的思考,自然延伸到2016年肉鸡养殖: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的方向。
2016年,我国肉鸡养殖行业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商品代肉鸡养殖数量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同时,肉鸡企业为了快速扩张,缺乏行业系统研究和协调,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导致祖代肉种鸡过剩。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生物安全环境改善有限,家禽养殖量高位徘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期,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病原变异和毒力增加,新病增多,条件致病菌增加,使得我国家禽养殖业的疫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未来发展趋势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