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乌鸡组织滴虫病是一种由组织滴虫引起的鸡类疾病

乌鸡组织滴虫病,又称黑头病、盲肠肝炎,是一种由组织滴虫引起的鸡与火鸡的急性传染性原虫病。

乌鸡组织滴虫病是一种由组织滴虫引起的鸡类疾病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

组织滴虫,学名Histomonas meleagridis,是一种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的原虫。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鸡粪便中的异刺线虫卵污染饲料、饮水和运动场地,健康鸡啄食后感染。

乌鸡组织滴虫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春、夏温暖潮湿季节多发。鸡群拥挤、运动场不清洁是本病的诱因。

二、临床症状

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羽毛松乱、翅下垂

嗜睡

下痢淡黄、淡绿

严重者血便、冠及肉髯呈现蓝紫色

如不及时治疗,一周内死亡率可达80%以上。

三、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乌鸡,主要病变如下:

病变部位 表现
盲肠 显著肿大,盲肠壁增厚,内充满黄色或绿色的干酪样肠芯,盲肠黏膜溃疡、发炎、出血
肝脏 显著肿大,呈紫褐色,表面有明显的黄色或黄绿色的局限性圆形、中央凹陷、边界稍微隆起的病灶
肾脏、脾脏 稍肿胀
四、实验室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组织滴虫病。用约40℃的生理盐水稀释盲肠黏膜刮取物,做成悬滴标本,400倍镜检观察,镜下可见到呈钟摆式来回运动的小球形原虫,即确诊为组织滴虫病。

五、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干燥,减少应激因素。

2. 改平养为笼养,切断传播途径。

3. 定期驱除禽的盲肠异刺线虫,防止组织滴虫病的发生。

按30mg/kg体重口服替硝唑。

饲料中用0.04%痢特灵拌料饲喂。

以上两种药同时使用,连用5天。

六、案例分析

某乌鸡养殖场,2019年5月发生组织滴虫病,全场5000只乌鸡感染,死亡率达80%。经诊断后,采取上述防治措施,一周后病情得到控制,死亡率降至10%以下。

乌鸡组织滴虫病是一种严重的鸡病,对养鸡业造成严重损失。了解其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有助于养殖户及时防控,减少损失。

乌鸡养殖难题:组织滴虫病的挑战与应对

乌鸡组织滴虫病是一种由组织滴虫引起的鸡类疾病

隔离与观察立即将病鸡与健康鸡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药物治疗对病鸡按体重给予30mg/kg的替硝唑口服,并使用0.04%痢特灵拌料饲喂,连用5天。

环境消毒加强鸡舍消毒,定期清理粪便,保持鸡舍清洁。

饲料调整调整饲料成分,增强鸡体的免疫力。

经过一周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和死亡病例明显减少,患病乌鸡逐渐康复。

预防组织滴虫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改平养为笼养减少鸡群拥挤,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驱虫使用左旋咪唑或虫克星等药物,定期驱除禽的盲肠异刺线虫。

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清理鸡舍,保持鸡舍清洁,减少病原体滋生。

饲料与饮水管理确保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避免病原体传播。

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早期诊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综合治疗药物治疗与饲养管理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持续监测治疗过程中,需持续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