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雨后易发生病害,需及时排水防涝
高温高湿有利于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25℃。生姜属喜光耐旱植物,通风和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病害类型 | 发病原因 | 防治措施 |
---|---|---|
姜瘟病 | 土壤、种姜带菌,雨水传播 | 选用无病姜种,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
叶枯病 | 高温、多湿、光照不足 |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
斑点病 | 连作、低洼地种植 | 避免连作,合理施肥,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
炭疽病 | 高温、多湿、通风不良 |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
近期,受台风影响,很多地区都下起了大雨,部分地区的生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涝害。雨后转晴,高温高湿的天气会引起姜田病害,导致生姜减产,甚至绝收。在降雨过后,土壤中氧气含量不足,地下部分姜块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有害物质,导致生姜腐烂。生姜根系受伤,吸收能力减弱,许多姜田会出现大面积病害。
主要借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病多在高温、多阵雨、渍水田中发生,我国南北各姜产区均有发生,是姜产区的主要病害,尤以连作地更为严重。
科学灌水,雨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姜种消毒。在种植之前,用600倍80%多菌灵水溶液浸泡姜种2--3小时,捞起晾干水分后再种植,以杀死吸附在姜种上的病菌。
土壤消毒。种姜的土地,在种植前挖穴时,用600倍80%敌磺钠水溶液,淋种植穴内的土壤。每穴淋1—1.5千克左右。在种植后培土覆盖姜种时,...
生姜根腐病发生原因: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温馨提示:对于种植的朋友来说病害...
如果田间有病害发生后,没有及时防治,病菌会因为雨水传染,导致大面积生姜发病。降雨后,及时排水,避免根系受伤。雨后转晴,高温高湿的天气会引起姜...
天气方面,在大姜小培沟7月1日前后和大培沟8月初期间,遇持续降雨,雨后又现连续高温,7月30日-8月4日山东姜区连雨,未及时排水地块出现涝灾和...
防治土传病害。发现病株及时...
炭疽病是生姜的主要叶部病害,盛发于7月份,高温降雨极其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发生。浇水要做到小水勤浇,不要大水漫灌,避免湿度过大引发姜瘟,并...
生姜斑点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要避免连作,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健苗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田间湿气滞留。在病害...
②避免连作,避免在低湿地种植,实行高畦深沟栽培,注意开沟排水,雨后尤其应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植株稳生稳长,可...
在生姜雨后易发生病害,需及时排水防涝,加强病害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雨后生姜病害多,巧用排水防涝技术的内容。
雨后生姜病害多发的原因2010年,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农业服务中心针对当地生姜种植户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排水防涝技术的推广。通过实施姜种消毒、土壤消毒、科学灌水和药剂防治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据统计,实施排水防涝技术的生姜田块,病害发生率降低了30%,产量提高了20%。
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生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排水防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生姜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