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一种药用植物
黄芩,一种中药植物,主要产地在中国,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等功效。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会导致植株死亡。
方法/步骤 | 具体操作 |
---|---|
种子直播 | 播种期在土壤水分有保障的情况下,播种以4月中旬前后、地下5厘米地温稳定在15℃为宜,或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地膜覆盖种植,或于初秋在大豆、玉米行间套种。 |
中耕除草 | 黄芩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并结合松土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保持疏松、无杂草,一年需要除草3-4次。 |
施肥灌溉 | 当黄芩苗高10-15厘米时,追肥1次,施用量为每亩用人畜粪水1500-2000千克。 |
移栽定植 | 当苗高7~10厘米时,按行距40厘米和10厘米交叉栽植2株的株距进行开沟栽植,栽后覆土压实并适时浇水。 |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暑湿、胸闷、湿热、黄疸、泄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血、胎动不安等症。还可以用来治疗痈肿疮毒、安胎。可以止血,治疗血热、吐血、崩漏。
黄芩播种后2-3年收获为宜。收获季节在晚秋或春季萌芽前,收获时要细心挖取,切忌挖断,挖出后抖净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然后迅速晒干或烘干。同时防止雨淋水洗。黄芩撞皮的方法是:晒至三成干时撞头遍,晒到五六成干时撞第二遍,晒至七八成干时撞第三遍,晒至十成干时利用中午撞第四遍,撞成黄白色。每亩可收干品药材150-200公斤。
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于中国内蒙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几个最具规模的产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土壤要求排水良好。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提高发芽率。
合理密植,保持适宜的株行距。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施肥、灌溉。
适时收获,保证药材质量。
通过以上对黄芩种植技术的详细介绍,相信种植户们对黄芩的种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本文能对黄芩种植户有所帮助。
黄芩种植技术解析
1、种子直播技巧
①播种时机与方式:在确保土壤水分充足的前提下,选择4月中旬前后或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播种,地下5厘米地温稳定在15℃为宜。此外,初秋时期,在大豆、玉米行间套种也是不错的选择。
黄芩,这一来自唇形科黄芩属的中药植物,以其清热燥湿、消炎抗菌、消肿等显著功效,被誉为中医宝库中的消炎良药。因其经济价值高,国内众多种植户纷纷投身于黄芩的种植事业,其中西北地区为主要产地,内蒙古地区则以野生黄芩闻名。
①中耕除草:黄芩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松土除草,并结合松土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保持疏松、无杂草,一年需要除草3-4次。
②施肥灌溉:当黄芩苗高10-15厘米时,追肥1次,施用量为每亩用人畜粪水1500-2000千克。
5、黄芩的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因为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黄芩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只是,黄芩种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提升、市场波动等。因此,种植户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黄芩的品质和产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