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真菌病是一种鹿茸上的真菌感染
在我国的养殖业中,鹿茸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和食材,深受人们喜爱。只是,鹿茸真菌病这一疾病,却成为了鹿茸生长的隐形杀手。本文将深入探讨鹿茸真菌病的成因、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
鹿茸真菌病是由病原真菌中的半知菌纲的某些霉菌引起的。这些霉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尤其以梅花鹿最为常见。
饲养环境潮湿,空气湿度大。
鹿茸受到损伤,如擦伤、切割等。
饲养密度过大,导致鹿群拥挤。
饲养管理不当,如不及时清理圈舍、饲槽等。
鹿茸发痒,茸皮上有梅花状或呈圆形小疱。
小疱逐渐扩大,破溃后形成溃疡。
溃疡周围出现结痂,且结痂部位逐渐扩大。
病灶部位茸皮增厚。
在病的后期,可形成大块弥漫性干性结痂。去掉结痂部位的痂皮,见有黑红色的底面,擦去底面,出现紫红色真皮。
病鹿与健康鹿直接接触,使鹿茸发生擦伤而感染。
饲养员或饲养用具间接接触鹿茸皮肤传播。
患病的公鹿为主要传染源。仅公鹿感染,其他有角动物未见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6月~7月鹿茸生长旺季多发。
为了有效防治鹿茸真菌病,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饲养环境干燥,降低空气湿度。
定期检查鹿茸,发现损伤及时处理。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鹿群拥挤。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理圈舍、饲槽等。
发现病鹿,立即隔离治疗,并对被污染的圈舍、饲槽及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五、案例分析时间 | 地点 | 病情描述 | 处理措施 | 效果 |
---|---|---|---|---|
2021年6月 | 吉林省某鹿场 | 成年公鹿群中出现鹿茸真菌病,约30%的鹿感染。 | 隔离病鹿,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对圈舍、饲槽及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病鹿茸生长恢复正常,无复发。 |
鹿茸真菌病是鹿茸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疾病,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养殖户应重视鹿茸真菌病的防治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鹿,确保鹿茸的品质。
某梅花鹿养殖场,位于东北地区,养殖梅花鹿数量达500头。2019年6月,该场部分成年公鹿出现茸角搔痒、茸皮上出现梅花状病灶等症状,经诊断,确定为鹿茸真菌病。
病害诊断与治疗兽医专家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鹿茸真菌病。治疗措施如下:
1. 将病鹿保定好,用70%酒精消毒茸皮病变部位。
2. 使用外科刀刮取痂皮、茸皮待检。
3. 对病鹿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对被污染的圈舍、饲槽及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鹿茸真菌病主要通过病鹿与健康鹿直接接触,使鹿茸发生擦伤而感染。预防措施包括: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鹿舍清洁卫生。
2. 防止鹿群拥挤,减少鹿茸擦伤。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鹿茸角搔痒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茸皮上的病灶逐渐愈合。目前,该养殖场鹿茸生长状况良好,未再出现新的病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