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鹿疾病防治,关注常见病症及预防措施
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能够降低仔鹿的发病率,减少因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从而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合理的饲养管理、科学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是确保仔鹿健康的重要保障。
病因:多因母鹿怀孕期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或由于母鹿患各种疾病等原因引起。
症状:食欲不振、发热、被毛粗乱、渐进性消瘦、生长迟缓、体表淋巴结肿大、腹泻、嗜睡,部分鹿可出现黄疸现象。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禁止突然更换饲料。防止喂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预防注射魏-巴二联苗,对发病鹿舍要进行消毒,防止该病蔓延。
病因:多因圈舍潮湿、泥泞,仔鹿床污秽不洁,没有垫草或垫草潮湿,仔鹿舐吮污物、污水等而易引起下痢。
症状:仔鹿多表现为精神沉郁、离群,喜卧,不吃奶,很快变消瘦。呈消化不良性下痢,排白色稀便,带有粘泡沫并混有粒状物,嗅之有酸味,不太臭。
预防:在母鹿妊娠期、哺乳期应给予含维生素多和含鹿专用骨粉含量高的饲料,保证仔鹿发育正常。饲料要全价,防止饲料单一和突然变换。鹿舍要干燥,阳光充足,经常驱赶仔鹿增强运动。
病因:由于幼鹿在发育过程中因维生素D不足,钙、磷不足或比例失调引起。
预防:产仔季节要搞好圈舍卫生,经常打扫,定期消毒。
病因:本菌存在于土壤和污水中,当饲料突然变化时,魏氏梭菌在肠胃中产生大量毒素而被吸收到血中,引起中毒。
症状:病初仔鹿尾巴向后或向上立起的时候较多,有时会发现有新鲜血迹出现。母鹿则越出血越舔食,病仔鹿排粪困难,弓腰努责、作排便动作,而无粪便排出。后期,肛门处形成漏洞,排便失禁。不吃奶,弓背,低头,昏迷鼾睡,四肢冷厥,腰部蜷缩,眼球凹陷。
预防与治疗:
注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发现有仔鹿肛门被舐伤者,应将仔鹿从圈中隔离出来,定期哺乳。肛门口周围涂擦软膏或仔鹿舔肛灵膏剂。
停喂饲料一天,全群在水中投入抗生素药物,对有症状的要大剂量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至病状彻底消失。
给料时从原来料量的1/3起逐渐增至原料量。
病因:发病初期,由于母鹿有舔食仔鹿肛门,促进仔鹿排便的习性,最初不易被发现。至到肛门处破裂,肛门括约肌外翻,排粪受到影响时才被发现。
治疗:选择80~100万U的青霉素,肌肉注射,2次/d,注射到疾病症状消失1~2d之后,才停止药物注射。
6. 肠毒血症治疗:对于已发病的仔鹿应采取人工哺乳,在奶中加入维生素,必要时可通过强心补液进行治疗。
病因:仔鹿下痢常见于季节变化时,可使用土霉素粉、乳酶生及胃蛋白酶等药物进行内服治疗。
在养殖过程中,仔鹿下痢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多与圈舍卫生、饲料质量有关。
针对此情况,养殖场及时调整了饲料配方,降低饲料含水量,并加强圈舍卫生管理。同时,对病鹿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补液、调整肠道菌群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仔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该鹿场于2015年冬季发现部分仔鹿出现口疫病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站立困难、弓腰弯背等。经兽医诊断,确定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