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野鸭养殖中,皮下气肿是指皮下组织出现气体积聚

在野鸭养殖过程中,皮下气肿是一种常见病症,它不仅影响野鸭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危及生命。皮下气肿,顾名思义,就是皮下组织出现气体积聚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皮下气肿的成因、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野鸭养殖中,皮下气肿是指皮下组织出现气体积聚
一、皮下气肿的成因

粗暴捕捉:在捕捉野鸭时,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导致颈部气囊或锁骨下气囊破裂,气体进入皮下形成气肿。

尖锐异物:如鱼钩、铁丝等尖锐异物刺破气囊,导致气体溢出皮下。

骨骼骨折:肱骨、鸟喙骨和胸骨等有气腔的骨骼发生骨折,气体进入皮下。

呼吸道先天性缺陷:呼吸道的先天性缺陷可能导致气体溢出至皮下。

症状 描述
颈部气囊破裂 颈部羽毛逆立,轻者气肿局限于颈基部,严重者可延伸至颈上部甚至头部。
口腔舌系带下部鼓气泡 在口腔舌系带下部出现鼓气泡。
胸腹围增大 腹部气囊破裂或气体从颈部蔓延至胸部皮下,导致胸腹围增大。
皮肤紧张、叩诊呈鼓音 确诊时胸腹壁紧张,叩诊呈鼓音。

针对皮下气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避免粗暴捕捉:在捕捉野鸭时,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气囊。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皮下气肿,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注射针头放气:可用注射针头刺破膨胀的皮肤,使气体放出。

烧烙破口:最好用烧红的铁条,在膨胀部位烙个破口,将气体放出。

一、疾病概述

野鸭皮下气肿,又称气嗉子或气脖子,是幼鸭、鹅等家禽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由颈部气囊破裂或因其他尖锐异物刺破气囊导致气体积聚于皮下所致。

野鸭养殖中,皮下气肿是指皮下组织出现气体积聚
二、临床症状

患鸭颈部气囊破裂时,颈部羽毛逆立,轻者气肿局限于颈基部,严重病例可延伸至颈上部,甚至头部。口腔舌系带下部可能出现鼓气泡。如腹部气囊破裂或气体从颈部蔓延至胸腹部皮下,则胸腹围增大,触诊皮肤紧张,叩诊呈鼓音。

临床剖检的病鸭内脏器官常无明显特征性病变,仅见气肿的皮下充满气体。

四、防治策略

1. 饲喂时避免鸭群拥挤摔伤,捕捉时防止粗暴、摔碰,以免损伤气囊。

2. 发生皮下气肿后,可用注射针头刺破膨胀的皮肤,使气体放出。但不久又可膨胀,故必须多次放气方能奏效。

3. 最好用烧红的铁条,在膨胀部位烙个破口,将气放出。因烧破的伤口暂时不易愈合,所以溢出气体可随时排出,缓解症状,逐渐能痊愈。

五、案例分析

在某野鸭养殖场,曾发生一起皮下气肿病例。该养殖场共有5000只幼鸭,其中200只出现皮下气肿症状。经诊断,病因主要为捕捉过程中的粗暴操作。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一周内所有病鸭均恢复正常。

野鸭皮下气肿是常见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未来,应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提高防治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