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常见病害:叶斑病、霜霉病
重要危害幼苗基部,有时在种子萌发后尚未出土就变褐死亡。在幼苗的近土面的茎基部及叶柄基部产生黄褐色、不规划形病斑,病斑逐渐 并包围整个茎基,病部缢缩呈褐色湿腐状,苗萎蔫猝倒枯死。子叶上病斑不规划形,淡黄褐色,常脱落穿孔。严重时,整个苗床被毁。
罹病的叶片大多叶脉间失绿,呈黄绿色相间的花叶状,有的叶片变小、畸形,叶脉对光有明脉现象,植株长势不良。该病目前在云南省发生不严重。病原可能为TMV和CMV两种病毒单独侵染或复合侵染。
又到黄瓜的种植季,黄瓜的霜霉病是黄瓜种植过程中的非常常见的病害.它的发病程度非常普遍,并且厉害程度非常大,严重地影响黄瓜生长发育和产量,...
更多芥菜种植相关资讯请访问病原Peronosporaparasitia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初呈黄绿色,后逐变为黄色,因受叶脉限制病斑由近圆形 至多角形,直径10毫米。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白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变黄干枯。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翌年随之侵染幼苗。主要借风雨传播,蔓延很快。温度16摄氏度时有利于病菌侵入,24摄氏度时有利于病菌发育,85%以上相对湿度利于发病,病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及露水。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使用无病种子。适时播种,密度要适宜。及时间苗、定苗。避免大水漫灌。适时中耕松土。
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天气较热的季节,严重的块病株率可达90%以上,病叶率也可达12%~30%。初在叶片正面产生淡黄色或黄色斑点,后扩大成苍白不整形的斑点,由于受叶脉的限制,病斑扩大成多角形,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白色的孢中襄梗和孢子襄,呈霉状,但以叶背面的霉更多。叶柄上初现淡绿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条斑,有时病斑表面凸起,淡暗色,病健交处呈浸润状,中央生出白色霉。花梗上也偶有发病。病害有时与白锈病并发。
一旦发生霜霉病,就一定会影响甜瓜的生长,降低甜瓜的产量及质量,严重的,甚至可能会绝收.霜霉病是典型的气传流行性病害,发生和流行与降雨及棚内湿度关系十分密切.
霜霉病是由一种真菌病害,由假霜霉菌浸染引起,它的发生条件是叶片上有水滴或水膜才能萌发,多雨潮湿环境有利于霜霉病菌的萌发和侵入,并且病情严重,连天阴雨或大雾天气,病害会蔓延迅速主要危害叶片.一般原则是10天左右浇1次水,浇水后中耕调节土壤温湿度,促进植株根系生长.湿度大时叶背长出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严重的叶片干枯,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害名称 | 主要症状 | 发病条件 | 防治方法 |
---|---|---|---|
叶斑病 | 黄褐色、不规划形病斑, 包围茎基 | 温度适宜、湿度较高 | 使用无病种子,适时播种,避免大水漫灌 |
霜霉病 | 淡黄色或黄色斑点,后扩大成多角形 | 多雨潮湿环境 | 调节土壤温湿度,促进植株根系生长 |
又称黑胫病、黑腐病、黑心病、叶墨斑病等。为了避免与其它病害相混淆,以及本病害引起组织内部变黑,我们建议以“墨入病”的称谓更为确切,并建议用英文“ink-staineddisease”。该病是危害芥末最普遍和最严重的病害,引起芥末产量下降,商品价值降低。一般叶发病率25%~70%,株病率90%~100%,损失在30%~70%之间,严重时甚至毁园。它是制约云南省芥末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芥末的叶、叶柄、根茎、须根均可受害。被害叶片初期呈近圆形黑褐色小斑点,然后扩大成大小0.3~1.5cm暗褐色的病斑,各病斑互相融合后呈不规则状,其表面散生暗褐色的小粒点,有时中央穿孔,呈蛙眼状,一般老叶上出现的病斑较多;有的病斑顺着叶脉蔓延融合成大病斑,叶片黄化变薄,干燥时易脆,凋枯死亡。受害的叶柄,初为暗绿至褐色线条状条斑,渐扩大直到包围叶柄,整个叶柄全部变为褐色,有时病斑与根茎相连,使叶柄内维管束变褐枯死,呈黑腐状脱落。根茎、须根被害时,表皮呈不规则黑色病斑;用刀解剖,可见到内部维管束纵向黑色条斑,横断面的维管束部分有明显的黑色轮纹。严重时种荚和种子也会受害。
病菌为芥末白锈病菌专性寄生菌。该病发生的条件与霜霉病相近。在6~9月份天气较热、湿度大、雨日多的季节里发生重。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孢囊中的游动孢子为再侵染的主要形式。
叶片扭曲变形•危害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使蔬菜品质下降•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使用生物防治剂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霜霉病霜霉病是叶菜类蔬菜的一种常见病害,由霜霉菌引起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茎,导致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蔓延,最后导致植株枯萎死亡霜霉病的发病条件是温度适宜、湿度较高,特别是雨季或温室栽培条件下容易发生霜霉病的症状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蔓延•叶片背面形成灰白色霉层•叶片枯萎,植株生长受阻•细菌性溃疡病症状病原防治方法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
芥末又名山嵛菜、山姜、辣根、瓦沙毕、为十字花科山嵛菜属的多年生草本、喜阴湿环境的半阴生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是生产芥末的原材料。它原产中国和日本,但我国过去未加栽培。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量种植,现已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福建、安徽等省的冷凉湿润山溪地区开始商品化生产。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品种均是从日本引进,且全部以鲜根、叶柄出口到日本,但我国对其发生的病害情况还不很清楚。因此,弄清楚芥末病毒在我国的发生实况,对防治其危险性病害传入,以及促进产品出口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2003年和2004年对云南省芥末种植地进行了病害实地调查和室内培养观察。
因为油菜种植面积的增大,各种病虫害也因为而来,霜霉病就是危害油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严重呈 龙头拐 状,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一般由植株的底叶先变黄枯死,逐渐向上发展蔓延.
罹病植株根部肿大,呈纺锤状根瘤,根茎及根部表皮出现黑腐现象。病原为爪哇根结线虫。该病在云南省发生不重。
不仅影响观赏,留下难看的病斑,还会造成落叶情况,影响月季开花生长。.霜霉病一般春秋爆发,是易传染的病害,会导致叶片脱落,枝条腐坏,甚至是死苗...
1、墨入病
病原菌为芥末茎点霉。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次年当相对湿度>97%和适宜的气温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飞溅的雨水和风夹雨滴或灌溉溅起的水传播。分生孢子可从害虫造成的伤口侵入,也可随病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多雨季节发生最为严重;受太阳直射,造成日灼后加重发病。
r月季白粉病r发病症状病叶初期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大并着生白粉,出现反卷、皱缩、变厚,r叶柄和嫩梢部位染病后稍膨大,反向弯曲,花蕾染病后花姿畸形。严重时叶片枯黄,植株r衰弱。r出现规律病菌在芽、叶、枝上越冬,依靠风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病害在云南芥末种植区主要在6~9月上旬发生较重,其中以7~8月为发病高峰。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寄主范围广。苗床温度较高、通风不良、温度大、苗徒长、发黄时,容易遭受病菌的侵害。苗床上主要以菌丝体接触引起再侵染。基质漂浮育苗发病比田间苗床育苗发病重。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轻易得到满足,降雨和湿度便成为发病的决定因素。露地栽种黄瓜,因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栽种过密,通风不良和整枝绑蔓,中耕除草不及时等,都会造成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施肥不足,特别是缺乏基肥和磷钾肥,植株生长衰弱,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的
叶片有淡绿色的斑点,因为病情的发展,又从黄绿色变为黄褐色或淡褐色,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形,潮湿的时候叶背病斑上会产生紫灰色的霉状物,在高温干燥时病斑会很快枯黄青菜霜霉病表现初,叶片有淡绿色的斑点,因为病情的发展,又从黄绿色变为黄褐色或淡褐色,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形,潮湿的时候叶背病斑上会产生紫灰色的霉状物
病菌为葱芥芥末霜霉Peronosporaalliari-ae-wasabiaegaum,仅侵害芥末。该病于4月中旬在苗床上开始发病,随秧苗移栽到大田扩散,于6~8月份达发病高峰,它主要以菌丝附着于被害部越冬。降雨多、湿度大有利于发病,田间密度大、植株生长旺盛,株间郁闭通透性差有利于发病。据我们调查,该病是2003年云南保山市芥末中最重的病害。
病原菌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Dye。病菌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主要在病株体内和病残组织中越冬,通过雨水飞溅、灌溉水和昆虫传播。一般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容易发生。
白锈病主要侵害地上部分,尤其以叶片受害为主。中片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淡黄色或带赤绿色小病斑,稍凹陷,叶背面产生白色小斑点,不久变成乳白色,隆起成肿瘤或水泡状病斑,略呈畸形、上突;有时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严重时,病部表皮破裂,散出粉末状孢子。茎、花梗、荚等发病时,肥大而畸形。
主要危害根茎及叶柄。根茎被危害初期,外围叶片在烈日下表现萎蔫,但早晚时可恢复,病部暗色水渍状,颜色由淡黄色,灰色,渐扩大成灰褐色,组织粘滑软腐。严重时根茎内部组织崩解,产生灰白色恶臭的菌脓,最后整株萎蔫死亡。
若霜霉病与细菌性叶斑病混发,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混合配药应现用现配。.生长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病害的主要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说完芥末常见病害:叶斑病、霜霉病,影响植株生长及产量。,继续聊芥末病害防治:保障产量,助力农业发展。
芥末病害威胁解析针对芥末病害的防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使用生物防治剂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同时,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保障芥末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