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是向日葵生产中的常见病害
向日葵,那金色的太阳,是农民心中的希望。只是,一种名为菌核病的病害,却时常给这份希望蒙上阴影。它不仅降低了向日葵的产量,更影响了其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症状 | 影响 |
---|---|
产量降低 | 经济损失 |
皮壳率增加 | 品质下降 |
籽仁蛋白质及含油率下降 | 商品价值降低 |
油质有苦味 | 市场竞争力下降 |
烂盘型:主要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软化。
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主要在茎基部发病。
叶斑型: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
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2~5年。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一种菌丝,当它与寄主相接触后即直接侵入;二是菌核可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经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寄主内。
防治措施:保护向日葵的健康
拔除病株:发现病株时,立即拔掉销毁,以防蔓延。
药剂防治:在向日葵现蕾前或盛花期,喷洒40%纹枯利800~1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500~1000倍液等。
土壤处理:在播种前,每亩可用70%五氯硝基苯2~3公斤,加湿润的细土10~15公斤,掺拌均匀后撒在向日葵田间。
轮作:避免连年种植向日葵,实行轮作制度,减少菌源。
案例分享:从菌核病中崛起某地向日葵种植户,曾因菌核病导致产量大幅下降。通过采取以上防治措施,该种植户成功控制了菌核病的蔓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组织。
合理轮作,避免连年种植向日葵。
选用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向日葵菌核病是向日葵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向日葵菌核病防治策略解析。
向日葵感染菌核病菌后,不仅产量降低46%以上,皮壳率增加,籽仁蛋白质及含油率下降,油质有苦味,更严重的是,发病后籽实失去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
烂盘型:主要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软化。遇到多雨天气,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黑心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烂自行脱落。
茎腐型: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呈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大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表皮破裂,由于茎内输导组织遭受破坏,影响了养分运输,叶片开始由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而脱落,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三、发病原因分析1. 清洁田园:对纯种向日葵的地块,在秋收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枯枝落叶,集中堆置进行高温沤制,因为在病残组织中遗留的菌核、菌丝在高湿、高温不容易存活,经高温沤制即能有效杀死菌核和菌丝。
2. 药剂防治:在向日葵现蕾前或盛花期,用40%纹枯利800~1000倍液,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的背面1~2次;在向日葵现蕾前或盛花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1~2次;在苗期或开花期用50%速克灵500~1000倍液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3.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菌剂或生物农药,如木霉菌、链霉菌等,对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 优化种植模式:实行轮作、间作,避免连作,减少菌源积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