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野外放养,指将蚂蚁从人工饲养环境释放至自然环境中
蚂蚁,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却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土壤改良的功臣,还是昆虫界的“放牧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蚂蚁野外放养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
昆虫“放牧人”夏天在地下随处可见的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昆虫,它们还是昆虫界的“放牧人”。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是靠植物的汁液生活的。它们的粪便便是亮晶晶的,含有丰富的糖,我们称之为“蜜露”。蚂蚁非常爱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的背部,促使蚜虫分泌蜜露。
提供蚂蚁的“放牧”行为,受瓢虫、壁虱等天敌的侵害,提防其他蚂蚁把蚜虫抢走。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奶牛”,蚂蚁甚至会为它们修建“牛栏”:蚂蚁们在带有蚜虫的植物茎秆上抹上泥土,在茎的上方修建小土屋,在土屋的拱顶下,蚜虫悠闲自在地刺吸着植物的汁液,而蚂蚁就守候在“牛栏”的出入口。
扩散时机蚂蚁的野外放养,方法简便,但须注意以下几点,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术,野外养殖蚂蚁还是很简单的。
蚁窝选择 | 在取巢时,应选择大而老熟的蚁巢。这种蚁巢,蚁、卵及蛹都较多。蚁巢老熟意味着蚂蚁本身将有分巢的趋势。 |
---|---|
扩散时机 | 为增加蚂蚁的繁殖数量,可将蚁巢打烂,使蚂蚁离开原巢走散,重新筑巢。散养时间应于温度在27℃~33℃,相对湿度在66%~73%时进行。这时水源和食物都充足,有利于筑巢和分巢后繁殖。 |
在树上的蚁巢和地下的蚁巢中休眠的蚂蚁,约在惊蛰后,开始苏醒出蛰。但早春气温偏低,江苏、浙江地区月平均温度为9.2℃。此期间管理重点以防寒、保温为主。清明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月平均温度达15.2℃,蚂蚁开始出巢爬到地面上和树上活动、觅食。这时,若林地土壤干燥,应喷水,同时应将防逃水沟灌满水。立夏后,温度继续升高,蚂蚁进入活动、觅食、生长发育的旺季。此时要保证林地的湿润,特别在气温超过35℃,天气干旱,最好早晚各喷一次水。
蚁窝选择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野外放蚁的效果。在取巢时,应选择大而老熟的蚁巢。这种蚁巢,蚁、卵及蛹都较多。蚁巢老熟意味着蚂蚁本身将有分巢的趋势。
湿、温度
观看灭蚁心得体会8月13日下午,观看由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监察局制作的毕节市民生领域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片灭蚁。片中威宁自治县哈喇河乡原党委书记张曼华、七星关区卫生局原常务副局长陈勇和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树垮村村委会原主任吴祥军等
放饲蚂蚁的饲料主要来源于树上的昆虫。大规模放养,仅靠自然的昆虫不能维持蚁群的生长繁衍,必须经常补喂食物。补喂方法一般是在放饲蚂蚁的林地多施有机肥,如人粪尿、禽畜粪等,这样孳生大量蝇蛆、小蚯蚓和其他昆虫。有条件还可定期喷喂稀释的糖蜜,以促进蚂蚁的活动和生长。另外,还可用死蛙、死蛇的尸体作补充饲料。在冬季来临时,要经常投喂含脂肪较多的饲料,以使蚂蚁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抗寒力,确保蚂蚁安全度过休眠期。
为增加蚂蚁的繁殖数量,可将蚁巢打烂,使蚂蚁离开原巢走散,重新筑巢。散养时间应于温度在27℃~33℃,相对湿度在66%~73%时进行。这时水源和食物都充足,有利于筑巢和分巢后繁殖。
立秋后,气温仍旧很高,这时要保持林地的潮湿。秋分后,天气转凉,气温开始下降,蚂蚁处于入蛰冬眠的准备阶段。此时可根据空气湿度适当减少喷水量。立冬后,气温下降,蚂蚁逐渐停止活动和觅食,进入冬眠状态。冬眠期,要做好蚁巢保温防寒防冻工作,确保蚂蚁安全越冬。
蚂蚁野外放养,指将蚂蚁从人工饲养环境释放至自然环境中,以观察其生态行为。已经讲清楚了,现在聊聊蚂蚁野外放养:生态行为观察与未来应用吧。
在夏日的热浪中,蚂蚁们忙碌的身影在地下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生态画卷。它们不仅是勤劳的“放牧人”,更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清洁工”。本文将深入探讨蚂蚁野外放养的方法、观察要点,以及其在生态保护和未来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蚂蚁的野外放养不仅有助于生态保护,还能为人类带来诸多益处。以黑褐举腹蚁为例,它是橡副珠蜡蚧的捕食性天敌之一。在黑褐举腹蚁自然筑巢的胶林中,橡副珠蜡蚧的种群数量较少。通过人工饲养和野外释放黑褐举腹蚁,可以有效控制橡副珠蜡蚧的种群数量,保护橡胶树的生长。
因为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蚂蚁野外放养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未来,蚂蚁放养有望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蚂蚁放养也为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